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面临新阶段、新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深化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想用好此项“基本功”,就必须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打开调研思路,下足躬身见悟的“硬功夫”、练就水鱼情深的“铁脚板”、保持锱铢必较的“清醒脑”,用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破圈出彩”。
以“先吃一堑早长一智”的躬身践悟,下足问题导向的“硬功夫”,力破“因循守旧”的模式圈。“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掌握了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露水数据”,才能对现实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但在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在开展调研前,因害怕“常识漏洞”或“技不如人”,担心破坏了在群众心中的“完美形象”,而习惯提前“做足功课”,期待“智先于堑而避堑”,长此以往,这种固有思维模式很可能导致实地调研“出师未捷身先死”,分析研究“纸上谈兵战文海”。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深入实践,摸实摸透基层实际情况。因此,党员干部不妨转变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变期待“避堑”为期待“吃堑”,敢于“踩坑”、乐于“找茬”,以“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的心态做好样本调查求证,以小计见大谋,逐步掌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以“非一家人进一家门”的鱼水情深,练就群众路线的“铁脚板”,力破“浮于表面”的形式圈。调查研究是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走好群众路线的基本功,也是拉近党群关系的“捷径”。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习惯“钦差式”调研,热衷于讲话的“官腔官调”、形式的“花里胡哨”、过程的“走马观花”、程度的“蜻蜓点水”,久而久之会让群众产生“侧目”反感,导致调查研究只能“囫囵吞枣”潦草收场。究其原因,是党员干部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没有站稳群众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基层实际情况最有“话语权”,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党员干部必须厚植“非一家人进一家门”的为民情怀,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脚上沾泥的“铁脚板”深入村屯农家,倾听群众的“喜怒哀乐”,掌握基层的“社情民意”。
以“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锱铢必较,保持成果转化的“清醒脑”,力破“纸上谈兵”的敷衍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分调查,七分研究”,研究是调查的升华,决定着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细致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调研观,不单以“进度”论英雄,而是结合“深度”看成效,坚持实事求是,深钻细研,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得深、查得广、研得细、究得通。其次,要有“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自找苦吃”精神,对调查取得的材料,善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另一方面,以“锱铢必较”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地将已取得的事实依据“打碎重组”,反复研判分析,对经过充分论证、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具体措施,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