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新笔杆”:
你好!不知你是否有所耳闻?每当夜深人静,总是有那么一排灯整齐亮在政府大楼的一角,总是有那么一群“不回家的人”在漆黑的夜晚奋笔疾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那挑起夜深千帐灯的辛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苦、独上高楼攀登的孤苦,这三种苦“笔杆们”都懂。但“大手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练成的,想要在“苦日子”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克服“惰”和“骄”,勤积累、勤思考、勤推敲,努力将苦差事练为硬功夫,方能苦尽甘来、落笔生花。
愿你“积学以储宝”渡越“胸无点墨”之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文稿写作绝非一日之功。一些青年干部面对写材料、写文章时无从下手,归根结底还是“储宝”不足。“新笔杆们”想要下笔不慌不空不乱,就要吃得了日积月累之苦,勤“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勤“看”共产党员网、中国组织人事报、乡村干部报等平台,勤“读”理论文章、领导讲话,做足学习积累、知识储备。坚持“百闻”更要坚持“一见”,“新笔杆们”要向基层学、向人民群众学,紧密联系基层工作中的新问题,揣好自己那根“烂笔头”以“积墨”之法筑牢写材料的基本功。
愿你“酌理以富才”渡越“掘井及泉”之苦。准情酌理,方能判明世事、笔落惊风雨。文稿写作中虽有一些基本“技巧”和“套路”,但最终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体现的是我们的思想认知水平。一些文稿写作者匮乏“说理的艺术”,既没有清晰的观点也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则产出的文章浮光掠影、言之无物,缺乏影响力和实效性。而深邃的思想往往出于普通工作,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长年的乡村生活中体验和探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进而写下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多读”更是要“多思”,要坚持问题导向,讲究逻辑严密,从调查实践中掌握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在抽丝剥茧中触及事物的本质,提出独到见解和掷地有声观点,才能写出引人思考、让人悟“道”的锦绣文章。
愿你“驯致以怿辞”渡越“百锻为字”之苦。写作如雕刻,独不怕琢磨。纵观青史,苦吟派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字千金。一篇好文章从立意到标题,从内容到提法,从框架到语言,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打磨而成,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新笔杆们”在写作过程中要多一些“匠人”精神,不要害怕遭遇“丝糕”的推敲精雕,更不要沉浸在“仅本人可见”的悲伤里,要拿出推翻昨日之我的决心,一遍遍“复盘”“查漏”,将布局失当处、用语不精处、行文立意偏离处通通打翻重来,改出感觉来,改出特色来,熬过“百锻为字”之苦,方能让文章装上“复活甲”满血复活,真正做到写有所成、劳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