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与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摆正“调”与“研”的关系,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夯实“基”、寻真“道”,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中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警惕有“调”无“研”的厚此薄彼。调查是一支画笔,将脑海中抽象的概念、模糊的想法,一点点勾勒成清晰明朗的“工笔画”。通过走基层、访百姓,过去只是在座谈会上听到的群众的“急难愁盼”,变得“有血有肉”,从前只是在报告中看到的政策的执行效果,变得可观可感。然而,调查只是“前菜”,研究才是“主食”,细致深入的调查是为了让研究更加充分透彻。要警惕“看秀式”调研。在调查过程中,若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局外人”的角度看问题、听民声,没有设身处地地分析地方的发展困境,没有感同身受地考虑群众的所忧所盼,把“看了”当“看明白了”,把“听了”当“听进去了”,在研究环节便只能简单罗列问题,粗浅分析表象,未能真正“研”之有理、“究”之有物。
提防先“研”后“调”的本末倒置。举一纲而万目张,一个好的调研课题,既是调查的“路线图”,让走访基层时目的清晰、对象明确。又是研究的“导视图”,让撰写报告时思路清楚、层次分明。拟定一个好的调研课题,既要有对工作的思考,更要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背街小巷,走近人民群众,立足实情实际,对标新形势新要求,找准难点疑点,拟定课题。要提防“自导自演”式调研。自认为工作经历丰富、业务基础扎实、政策情况熟悉,在下基层、察实情之前,提前拟定好调研课题,预判问题、预设路线、预得结论,不以问题为导向,走访哪些地方、问询哪些问题全靠心里“一本谱”,看似是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实则是以结论倒推过程,按照脚本自导自演。
实现边“调”边“研”的同频共振。调查是为了掌握基层的实情,厘清一线的问题,聆听群众的心声,让研究有据可依、有据可查。然而,物换星移几度秋,基层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百姓餐桌上的话题,从“吃不吃得饱”转变为“吃不吃得好”,又变成了今天的“吃不吃得健康”。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前“只要金山银山”,后来“打造绿水青山”,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把调查与研究割裂开,调查时光顾着听和看,调查后再进行复盘、研究,最终的调研成果可能会滞后于当下的新形势新要求,成了“冷饭”,失了“鲜味”。因此,要在调查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听边记,注意归纳,注重分析,“前段时间调查到的数据,这段时间是否有了变化?”“此地发展过程中的中梗阻,是否能在即将调研的毗邻地区找到解题之道?”要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在调查的过程中找准规律、摸透本质。根据每一次现场走访的收获,每一场座谈交流的心得,随时更新调查方案、完善研究报告,保证“调”与“研”同频共振、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