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干部“基本功”。开展调查研究,既要谋定主攻方向、找到症结所在、列出治疗处方,更要依“症”施诊、照“方”抓药,切莫“建议了之”“一交了之”,最后“应付了之”“不了了之”,导致调研材料成了“应试答卷”“过手文章”,发挥不了应有价值。
内容要亲编亲撰,切莫挂靠“联合署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调研目的在于了解基层情况、补足问题短板、推动事业发展,这要求调研人员务要亲身实践,走好群众路线,做到“四不两直”。然而,现实中不乏一些干部热衷于“出镜露脸”“打卡留痕”的“表演式”“作秀式”调研,热衷于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照着剧本办,只看“门面”“窗口”和“案头”,只顾“交差”“汇报”“评奖”,撰写报告甚至是“找代笔”“照搬套”,搞“联合署名”,一旦碰到关键指标,能躲则躲、能绕则绕,回避不了则挖空心思修饰数据,不敢暴露深层次,怕给自己添麻烦。要求调研人员要亲身实践、亲自执笔,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客观反映真实问题,督促提出补短板、解难题,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增民利的措施办法。
建议要可行可信,切莫沦为“空头支票”。调查研究贵在求真求实、切合实际,而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开展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来、奔着矛盾去,认真收集群众想法和观点,面对老百姓诉求,不能罔顾实际和群众意愿,盲目拍胸脯、画大饼、开空头支票,“诓”出满意回答就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遗症”。撰写调研报告,既不能东拼西凑,“高谈阔论”提建议,导致不具执行性;也不能东拉西扯,大事化小,“笼而统之”提建议,造成问题摘不掉。写出一篇优秀调研材料,一定要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调查过程中零散的经验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冗杂的信息逻辑化,系统分析、归纳提炼,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促进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
运用要常抓常管,切莫造成“工程烂尾”。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层山。“能不能解决问题、什么时候解决问题、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才是关乎调查研究成败最关键的“后半篇文章”。现实中,一些调研项目确实也真实开展了、最后也出成果了,但是一看贯彻落实费时又费力、统筹协调吃力不讨好,加上制度“管不着”、领导“看不见”、群众“不知情”,就眼看问题发展“装迷糊”、守着对策建议“当摆设”,造成调查研究高开低走、白忙一场。巩固调研成果,需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要建章立制,建立常态化转化机制,根据难易程度、时间长短等,分门别类建立清单台账,明确时限规定完成;要以“没完没了”“不结不休”的劲头紧盯整改落实,对糊糊弄弄、敷衍塞责的行为严肃倒查问责、惩前毖后,用好“回头看”、勤于“二进宫”、耍好“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