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地方的文旅局长都格外忙,从幕后走到台前,在皑皑雪原、大漠古城、青山碧溪,扮白衣飘飘的侠客、风流倜傥的书生、科幻故事的主角……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面对“镜头”,一些地方靠文旅局长出镜成为“网红局长”后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尝到了创意的甜头,享受到了流量的红利。
在专业团队的打造下,“网红局长”出镜、出圈都不算难事,恰恰说明消费者对“质量保证”的渴望。相较于普通网红,局长的优势是自带政府背景,为当地旅游项目的质量作出了承诺。但是,桩桩件件的网红翻车事件,也给局长们敲响了警钟。要想让当地旅游景点叫好又叫座,领导干部必须把“镜头”外的功夫做实。什么是“镜头”外的功夫?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说,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行业理解、政策理论水平等等,把“镜头”外的基本功练实、做细,才能给更多养在“深闺”的宝藏景点出圈的机会。
要在“质量关”上下功夫,避免“昙花一现”。“镜头”外的功夫是个硬功夫,每个领导干部需要加强淬炼磨砺。2023年新年伊始,各地文旅部门为在宣传推介中占得先机,全国各地文旅局局长纷纷行动起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为宣介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奔走呼号,这无疑是一种应时而变、新时代新作为的进步。文旅发展,宣传推广固然重要,但“比出镜代言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否则只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获得巨大流量之后仍不可避免“昙花一现”。促进旅游消费,就是要发展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让高质量成为旅游消费的硬核。文旅局长们要主动担当作为,打好“组合拳”,合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让“流量”变成“留量”,让口碑成品牌,让“到此一游”变成休闲游、度假游、魅力游。
要在“品质关”上下功夫,避免“千篇一律”。近两年,各地文旅局局长纷纷从幕后到台前,在短视频里秀才艺,使出浑身解数为当地旅游业代言。文旅局长们的“花式秀才艺”视频也多次登上热搜,引发关注。不可否认,越来越卷的文旅局长们,也不可避免地正在陷入同质化竞争,很多宣传效果不如人意。而“网红”文旅局长们的宣介和表演,也就沦为了自娱自乐。要知道,如果各地在文旅宣传中,没能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虽然有不同但没能传递到大众眼中、心中,同样是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的。因此,要下足“镜头”之外的功夫,各自的侧重特色,细致谋划、谨慎设计与地方文旅特色相匹配的营销方式,把旅游与农业、交通、康养、生态等紧密联系起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把真本领、硬功夫用到刀刃上来。
要在“文化关”上下功夫,避免“无根之木”。再好的创意,被反复使用都会让人审美疲劳,特别是在网络镜头上,文旅局长的“变装秀”更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盲目跟风的地方,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很多文旅局长当上“网红”,并没有换来流量和红利,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局长的身份也很难再当卖点。景观环境可以仿造,但文化内核不可复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特色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要积极溯源文化渊源,将其中的文史、名人、传说、民俗等方面的亮点充分发掘,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如此,文旅局长们在面对“镜头”时才能底气十足,也能够让八方来客拥抱真正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