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基层一线的选调生,在村工作半年多的时间里,从文明创建到乡风评议,从农村改厕到信访化解,桩桩件件的工作让我逐渐了解掌握涧里村的村情民意,更对这里的一花一木、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冒着狂风骤雨下组入户考察调研,也有顶着烈日骄阳开展街道整治,回首这几个月我踏在这片土地上的浅浅泥脚印,点点滴滴蕴藏着深深的为民情怀。
打造文明晾晒“新天地”,绘就村庄治理幸福底色。涧里村在开展街道文明创建时遇到“晾衣难”问题,以往村民们随意在电线杆、门柱上乱搭晾衣绳,不仅存在用电安全隐患,还毫无美感。后来,通过我们的走访、协调,一家一户的宣传劝说,给村民安装了统一的晾衣架,妥善解决了既要美观又要实用的“两难”问题。晾晒衣被事虽小,却是家家户户生活必需品,也是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解决好的实际问题。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我在基层学习的第一课。
破除农村改厕“旧思想”,镌刻民生实事点滴进步。涧里村推进改厕工作过程中,部分群众因为怕花钱、怕麻烦而拒绝拆除旱厕、开展改厕工作。这种现象在基层工作中并非偶然,尤其是学历不高、年龄较大的农村群众,他们在面对生活环境、习惯的改变中,往往第一时间亮出“否定”甚至是“抗拒”的态度。作为村干部,我们在开展工作中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宣传改厕带来的好处和方便,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替他们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找到了合适的“帮手”,比如大家信服的老干部、有威望的乡贤等等村民眼中的“自家人”,通过他们的劝解、动员,问题和矛盾不再针锋相对,大家也都积极参加到改厕行动中来。建设有温度的村庄,就需要从破除改厕旧思想这样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提升治理温度的同时,也调节着人心的温度,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投身电商直播“初舞台”,助力乡村振兴再发新芽。我所在的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三城镇是鱼米之乡,不仅以“龙虾小镇”为文旅招牌的旅游资源远近闻名,还盛产大米、莲藕、小龙虾等原生态的农产品。我积极投身三城镇乡村振兴实践中,以主播的身份为大米、锅巴、菜籽油等农副产品直播带货。在三城镇龙虾节期间,还结合钓虾大赛、草地音乐节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直播,不断推广和宣传三城龙虾节文旅活动和本地特色农产品,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成绩。突出乡村特色,留存乡村肌理,我们不仅创新乡村振兴新途径,还保留生态与历史的纵深感,防止千村一面,给游客、村民留下经得起岁月打磨的村庄。
我们基层工作者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是党在基层的“代言人”,也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更是农民群众的“大管家”,应切实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会更加用心、用情、用力,迈稳每一步“泥脚印”,踏过每一个“崎岖坎”,深深厚植“为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