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建研究》2023年第5期主题教育专刊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四季有序,万物有时,人生多回甘。”广大党员干部应在主题教育的“小满的甘霖”中“洗礼升华”,明确总目标、总要求,把牢“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的“方向舵”,永葆一颗“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求学心、笃行心、常纠心,淬炼“新思想”、展示“新姿态”、呈现“新面貌”,在主题教育的“余味”中久久“回甘”。
永葆“悬梁刺股”的“求学心”,以“新思想”促理论学习,让“回甘”更甜。古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矢志不渝,今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爱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前提条件,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知识是“引路塔”,指引迷惘者从“黑暗深渊”走向“阳关大道”,对理论知识要有“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的渴望,要用好理论知识的“显微镜”和“放大镜”,寻觅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上接天线”的高度,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及时吃透政策、紧跟政策,做政策的“解说员”“宣传员”“践行员”,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又要有“下接地气”的深度,做政策的“翻译官”,用接地气的“土话”“方言”将“艰深晦涩”的政策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村里话”,用理论知识为乡村“谋发展”“开新局”,让理论学习的“回甘”更甜。
永葆“庖丁解牛”的“笃行心”,以“新姿态”入调查研究,让“回甘”更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要跳出“舒适圈”,跳进“练兵场”,俯下身子入基层、迈开步子闯基层,在见微知著中“切中要害”“洞见底蕴”,调查研究不能如“浮萍”一般,潜在表面、华而不实,要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方式,与其“掩耳盗铃”“蹉跎岁月”,不如大大方方走进“农家屋”,抬起头“望一望”群众的房前屋后,仰起耳“听一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张开嘴“问一问”群众的急难愁盼,把问题、困难、需求“打包带走”,把群众之所需放“心头”,把“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留在农家小屋。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的为民情怀,要让“真心”“真情”融入调查研究,既要去除“表面化”的问题,也要根除“内在化”的问题,让“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建立“立即改”“回头看”常态化问题管理机制,避免“旧疾复发”,预防“新疾产生”,让调查研究的“回甘”更浓。
永葆“深查细照”的“常纠心”,以“新面貌”迎检视整改,让“回甘”更久。问题是时代的“传声筒”,是基层的“真实写照”,是推进工作的“牵引线”,王朝更迭、江山易主,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面向实际、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抓住问题导向,做到“深查细照”“真改实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之所在,即整改之所向,要在发现问题上花时间、费精力、下功夫,要做到入木三分、精准识别,通过“望、闻、问、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找准“病因”所在,对症下药,从根源上祛除“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检视整改,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化身问题“调查员”“自纠员”,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发现的问题系统梳理、及时解决,要有“防微杜渐,追本溯源”的全局意识,统筹规划、高效整改,让“隐性问题”显性化,让“显性问题”冰解的破,做到治标治本、标本兼治,筑牢“防患于未然”的安全防线,让检视整改的“回甘”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