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

答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卷”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选调生 叶伊贤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重要联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部分地区仍是政府唱“主角”大包大揽,忽视群众需求,出现“口味”不对、资源浪费、配送错位等不良现象;部分地区受“网红”思维影响,只为博眼球、拼流量、炒热度,清一色“复制粘贴”,活动“创而不新”,不仅导致本土文化被挤占、驱逐、遗忘进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还会导致新生文化难以“生根”“长红”、热度一过即被“免疫排斥”。

  乡村文化产业“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其发展的好坏将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具体而言,答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卷”要做到以下三点:

  角色换位,让人民群众“自主点单”。群众是乡村文化服务的主体,他们对基层文化有着最深的了解,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有发言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想要发展什么样的乡村文化产业、有什么样的需求,只有人民群众自己最清楚。因此,要聚焦文化供给侧改革,打破由政府“一手包办”的传统模式,把选择权和表达权归还给群众,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需求、总结乡村实际情况,通过采风、寻访、座谈等方式与群众共同商量谋划,让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因“自主”而“自在”,避免出现“费力不讨好、花钱不买账”的问题。

  守正创新,让优良传统“自己代言”。当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群众收入水平提升,文化阵地愈加广阔,精神文明若是不去攻城树旗,低俗文化就会来跑马圈地。各地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走红”不能“走偏”,“出圈”不能“出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数字化技术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弘扬优良家风、形成淳朴民风、营造和谐乡风,共建向上向善的“和美乡村”;要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尊重“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客观实际,坚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保持个异性、摒弃同质化,积极创建“拿得出手”的本土特色品牌,做到不套“模板”、不落窠臼。

  着眼未来,让人才资源“自由生长”。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无论是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抑或是民俗风情的再现,无不说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时刻离不开“人”这一重要载体。各地区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本土取材、先进“领跑”、“师徒”结对传帮带等方式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努力培育懂技术、有情怀、讲文明的当地“新农人”,不断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生力军”队伍;要坚持多方共同参与,通过整合资源、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为乡村“输血”,借助数字平台扩大乡村文化市场辐射范围,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成绩共创、红利共享。

  乡村文化产业对赓续文脉、守护“乡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身份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答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卷”,将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内生动力”。
发布人:叶太美 发布时间:2023-5-23 10:49 收藏 阅读人次:8628

初审:安可欣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