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力量薄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不高、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难题,江西省崇仁县礼陂镇晗口村牢牢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大方向,聚焦“听民声、解民惑、聚民心”,积极推进“三个一”治理服务机制,引导群众共建共享、共治共融,推动乡村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并取得较好成效。
第一招:搭建一个“小板凳”议事平台,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怎样预防养老诈骗?”“村里的留守儿童怎么管理?”“上级对我们办理蔬菜产业有什么优惠政策?”……像这样“开门”找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成为“小板凳”议事会的重要内容。
群众在哪儿,“小板凳”就摆到哪儿、议到哪儿,板凳会上说的都是百姓关心的“大事”,议的都是镇村发展的“热事”。为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反馈渠道,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温度和精准度,晗口村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按照“群众提出、共同商议、共同决定、共同实施”为原则,有效整合村“两委”、党员、网格员、驻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等多方力量,搭建流动“小板凳”议事平台。通过面对面拉家常的方式,让群众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轻松氛围中讲出真实想法,发现“急难愁盼”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同时,建立问题收集化解台账,对村民反映的简单问题现场处置、复杂问题“清单式”逐项办理,限时销号,实现“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管理,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今年来,共召开“板凳会”20余次,收集归纳问题35个,掌握社情民意46条,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50余个。
目前,流动“小板凳”已成为实现干群协商议事、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的“大平台”。村民陈香兰在“板凳会”上高兴地说:“我们在家门口不仅可以诉说烦恼事、困难事,还可以对村里的工作建言献策,真的太好了!心里踏实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
第二招:打造一个“老母舅”调解室,巧解矛盾纠纷“千千结”
民间纠纷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处理不及时,也易积小成大。在晗口村流传着一句老话: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母舅”是一种称呼,也是一种权威。面对日益繁多的民间纠纷,晗口村坚持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通过村民小组推选,选出有群众基础、有威望、有丰富调解经验的老支书、老村长、老干部,打造一个“老母舅”调解室。“老母舅”调解室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政策宣讲等工作,专治村民反映的家事、难事、疙瘩事,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今年春节前,村民刘水根和刘水生两兄弟因赡养八旬老母亲问题发生口角,二人互不相让。“老母舅”调解室的调解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前来现场了解情况,在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多次找老人的2个儿子做耐心细致地说服工作并让当事人重温家训,强调家训中“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部分,将“家和万事兴”的理念融入本案纠纷调解中,成功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两兄弟也重归和睦。
“老母舅”调解模式开启以来,共参与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一批困扰多年的疑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村里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矛盾纠纷实现零存放、零发生、零上访。
第三招:组建一支“五色”服务团,共谱幸福和谐“奏鸣曲”
为健全服务群众零距离的乡村治理体系,晗口村突出“一老一小一新”群体,创新服务形式,融合特色资源,调动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建立起一支由“红色”党员先锋服务队、“蓝色”平安建设服务队、“粉色”童心妈妈服务队、“银色”“五老”志愿服务队及“青色”精英少年服务队组成的“五色”连心服务团。
服务团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服务站、“小板凳”议事平台、“老母舅”调解室等载体功能,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按照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干部志愿者接单、百姓评单的方式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理论宣讲以及敬老、济困、助学、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共同绘出“多方协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画卷”。目前,累计开展“春送慰问、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等各类活动达90余次,受益人群达800余人。
如今,晗口村的乡村治理成为全镇标杆村,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百姓所反映的矛盾化解不及时、垃圾清理不及时、环境脏乱差现象已得到有效解决。家和万事兴,气顺事业旺,正因为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推动了村里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突破26万元,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更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成色更足了。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晗口村将持续擦亮红色底色,续写崭新篇章,把“三个一”治理服务机制有力有效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让党员身份亮起来,先锋形象树起来,干事氛围浓起来,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