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多维度”把握调查研究方法论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姜绵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关于“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的重要论述,教育我们能调研、会调研、善调研必须首先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本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的调研之风,坚持“多维度”调研思维,以深度打破“脚本依赖”、凭广度力戒“打卡留痕”、用力度避免“半篇文章”,切实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

  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深度,打破倒插笔画、预设结论的“脚本依赖”。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手段,而不是结果和目的。如果带着框架找案例、带着论点找论据,那么就是逻辑的颠倒、因果的错位,调研就只剩“演”的成分、失去“研”的意义。要想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党员干部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深度,一方面,做到调研前“心中有数”,要聚焦社会关切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工作关联的堵点,确定调研的课题,找准调研的“着力点”。同时,调研中要“脚下有方”,采取“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直奔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案例最典型的地方,用“蹲下去看蚂蚁”“倍镜下剖麻雀”的调研态度,找深剖透问题的“根与源”。另一方面,调研后要“手上有策”,当好问题分析师和对策研究员,要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精细化、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要有“一把尺量到底”的广度,力戒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打卡留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立足摸清现状、理清思路,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当做到广而全,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否则管中窥豹“打卡留痕”,既不客观,更无说服力。一方面,既摸“象鼻”更摸“象身”,要主动走出机关大院、文山会海,深入村屯农家、田间地头,亲身蹲点调研,察实情、获真知,真正把基层的问题发现出来。另一方面,既听“顺耳话”又纳“逆耳言”,要广纳百家之言,拿出“真心真意”把群众当“知心人”,善用“乡言俚语”,主动和群众“唠家常”,打开群众“话匣子”,真正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

  要有“一股脑干到底”的力度,避免虎头蛇尾、雷大雨小的“半篇文章”。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而是要看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在现实中,有的干部在开展调研时,存在重“调”轻“研”的现象,热衷于形式的“花里胡哨”、讲话的“官腔官调”,而对于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具体性、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基层调研要有“一股脑干到底”的工作力度,既重“调”更重“研”,需做深做实调研的“后半篇文章”。一方面,要有“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自找苦吃”精神,对调查取得的材料,善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另一方面,以“锱铢必较”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地将已取得的事实依据“打碎重组”,反复研判分析,对经过充分论证、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具体措施,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
发布人:小姜姜 发布时间:2023-5-25 10:52 收藏 阅读人次:3326

初审:楚搴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