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习近平总书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员干部要牢记“真”“沉”“实”三字,“调”出“真面目”,“查”出“在乎事”,“研”出“新路子”,“掌”好“传家宝”,“练”好“基本功”。
调查研究“真”字当头,以“绝知此事要躬行”调出问题“真面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揭开问题的“面纱”,露出“真面目”,以此来寻求科学的方法和对策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是调研的重点,“直奔着问题去”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党员干部在调研前要深思熟虑、做到“心中有题,下去有路”,避免出现“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以及“盲人摸瞎马”的尴尬情况。要坚持“四不两直”,牢牢把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破除“形式主义”,不搞“脚本式”调研、“盆景式”调研,不看“经典路线”,不看“示范样板”,多看“后院”和“角落”,全方位、立体式调研,避免调研过程被“注水”“掺糖”,看不到真问题,得不到真数据。
调查研究“沉”字为先,以“千方百计为民生”查出百姓“在乎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所忧所盼。”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因此,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带着“公仆之心”下沉到基层,走到人民群众身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有些党员干部虽然“身入”了基层,但是心却留在机关,开展调研“心不在焉”,既怕“跑腿”又怕“出汗”,与群众交谈时“客套话”一套接一套,“大道理”一个接一个,既聊不出实情,也拉远了距离。党员干部应“将心比心”,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听真话、察实情,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在群众家中坐一坐,以“拉家常”“唠唠嗑”的轻松形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畅所欲言”。将群众“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关键大事”来调研,把群众的需求弄清楚,把群众的想法弄明白,如此群众才能推心置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调查研究“实”字为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研出解题“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研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一个“徒有虚表”的调研报告,听一场“华而不实”的调研汇报,而为了解决调研中出现的“实在”问题。有些调研“光开花不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有“汇报”无“建议”,有“情况”无“对策”,调研终成“空中楼阁”。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党员干部要提高“把脉问诊”“开良方”的能力,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梳理,深入分析,形成“问题清单”,同时设立“时间表”,下达“任务书”,对于“当下改”的问题,绝不“拖泥带水”,对于“长久立”的问题,加强督查问效,紧盯不放,一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