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提出期望,“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新时代志愿服务应立足基层实际,以民为本、精准施策、创新应变,让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有“数”更有“术”,释放出更大的正能量。
摸清“底数”,聚焦服务需求抓“要术”。基层是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基层治理面临诸多难点痛点问题,服务群众、切实解决问题是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志愿服务体现的是文明进步,厚植的是人民情怀,如果志愿服务搞“一窝蜂”“假把式”“走形式”,不但没有解决基层问题,还会造成基层群众寒心,浪费志愿者的爱心。了解情况、找准定位,才能让志愿服务到位,因此,基层志愿服务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抓住群众最关切、最着急、最期盼的点,总结有益经验,探索有效路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定制“专属”的服务清单,推出“点对点”的服务项目,实现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志愿服务有针对性地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对准“参数”,提高服务质量出“招术”。基层治理工作任务繁重,复杂性、综合性、突发性等特征显著,这就要求基层志愿服务丰富内容、优化质量、拓展渠道,把志愿服务转化为造福于民的实效。要将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志愿服务成效的评价参数,让服务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增加多元服务的内生动力,为基层治理“查缺补漏”,让志愿服务的效果“显出来”。要不断提升基层志愿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激发更多志愿者“搭把手”“出份力”的参与热情,细化志愿者队伍培养体系,实现由专业的志愿者提供专门的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的质量“突出来”。
适应“变数”,创新服务形式求“新术”。志愿服务不能“一阵风”,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才能久久为功。挖掘“新人才”,让志愿服务助力基层发展,要激发群众首创,发挥行业专家、青年人才、“银发学者”作用,打造具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以喜闻乐见形式开展志愿活动,带动更多群众自发参与。落实“新方法”,让志愿服务契合基层现实,要畅通快递员、外卖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实现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双向融合”。善用“新技术”,让志愿服务促进基层治理,利用大数据,依托多媒体、互联网,创新服务举措,打破服务壁垒,提升治理效率,让志愿服务插上“科技翅膀”,飞入“百姓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