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批“躲事儿”干部,存在不作为、慢作为,见事就躲、扛事就软等现象,引起强烈共鸣。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系,也是价值所在,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在工作面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缺乏挺膺精神。去除“躲事”现象,需要找准“主客观”、用好“效能法”、健全“考核制”,让“躲事儿”干部“藏不住”“躺不平”“摊上事”。
找准“主客观”,岗位分工切莫“使蚊负山”。劈柴看纹路、把脉需寻根,把准脉才能开好方,分析干部“躲事儿”症结,要立足正反面,找到主客观原因。诚然,一些干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主要原因是“躺平”“摆烂”思想在作祟,以及职业道德缺失、进取心不足造成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干部是因为冒尖出头、冲锋陷阵过程中出现少许过失或者并不是原则性错误而担重责、受处分,导致干事积极性受挫,从而被动选择成为不敢做事的闲人。而还有一些单位则存在诸如“让不会电脑的干部抓内业,让善于调研的干部搞接待”等岗位分工不合理现象,造成干事创业积极性下降。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性,需要创造更加宽容友好的容错环境,建立健全传帮带、老带新工作机制,要在充分掌握专业特长的基础上进行岗位任用,确保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用好“效能法”,作风监管切莫“雷大雨小”。办事推、躲、绕,根本在于作风不扎实,很大原因是监管存在漏洞,导致效能规章沦为“纸老虎”,让一些心存侥幸的干部,特别是认知和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干部“一回怯二回熟”,对“板子落不到己身”产生了肯定性应答,最后自我放松、自我解绑,成为了随大流、等靠要的“主力军”。让“躲事”干部“摊上事儿”,既要合理安排工作,常去压压担子、拔拔节,更要在作风监管上动真格、出实招,作风监管不能隔靴搔痒不达痛处,也不能只栽花不栽刺空有其表,要敢于甩甩鞭子、打打板子,下倾盆大雨不下毛毛细雨,让懈怠者知疼,让后进者知耻,让爱“躲事”的干部深知“躲也躲不掉”“躲也不是事”“躲事更麻烦”,确保作风监管成为促进干事创业的关键一招。
健全“考核制”,选拔任用切莫“轮流坐庄”。“躲事儿”干部一个重要群体是升迁无望的“老前辈”和徒劳无功的“大头兵”,他们要么觉得自己是出窑的砖“定型了”,只想平平静静“软着陆”;要么觉得自己初出茅庐资历浅,再努力评奖评先也轮不上。加之一些地方提拔任用、考核评级大搞击鼓传花、轮流坐庄,容易使人滋生“干好干坏都一样”“稳稳当当早晚坐庄”等消极懈怠思想,最后谁的工作干得好、谁的服务群众满意成了一笔糊涂账,越来越多人成了庸官、懒官、太平官。破题“躲事儿”顽疾,就要剪除论资排辈、依次使用的错误用人机制,打破“吃大锅饭”思想,走出“平均照顾”误区,旗帜鲜明树立“亩均论英雄”“实绩论英雄”的考核评先工作导向,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铁规定、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