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发文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躲事儿”现象提出批评,指出个别干部见事就躲、扛事就软,既引起群众不满,又贻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鼓励实干,鼓励创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把大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躲事儿”干部现象的症结所在多原因、多层次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明确晋升激励机制、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三方面入手,让“躲事儿”干部无处可躲。
以量体裁衣,优胜劣汰,明确晋升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辩证分析“躲事儿”干部现象产生原因,诚然有个人心理因素,想着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晋升激励机制不明确,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职务晋升论资排辈、人际关系决定晋升等弊病。想要消除弊病,首先就要知人善用,用其所能,展其所长,为每一个干部“量体裁衣”,分到合适的岗位,并给新进岗位干部配备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政治素养高的干事导师,做好“传帮带”“老带新”工作,激发干部活力和潜力。其次要从工作实际出发,用好干部选拔指挥棒,杜绝以数据指标“一刀切”评定干部好坏,采用多元化考核晋升评价体系,加强干部流动性,把在一线奋勇拼搏的干部识别出来、提拔上来、重用起来,让担当有为的干部有“奔头”、有“劲头”、有“盼头”,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以利剑高悬,精准定责,健全监督问责机制。“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的“躲事儿”干部秉持着能躲则躲、多干多错的思想,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有的“躲事儿”干部也曾经是同龄人中的“积极分子”,但长期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毫无建树,逐渐失去最初的工作热情。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就需健全监督问责机制,一方面既要在上层发力,消灭任何形式主义的萌芽,减少繁文缛节、层层加码,为基层干部减负,让干事干部有大把时间在工作领域大展拳脚、创先争优,同时统一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对于事后问责不应只盯着“经办人”,更应对“拍拍脑门、动动嘴皮”不经调研、随意决策领导干部给予惩处,另一方面要在下层发威,批评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畅通监督渠道,加大问责力度,以工作中的签字、审核、记录等环节划清责任范围,注意精准使用问责这个“杀手锏”,出现问题真真切切打“板子”,杜绝“各打五十大板”,乱“打板子”情况出现,通过明察暗访让“躲事儿”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
以撑腰鼓劲,集思广益,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改革道路已经迈入“深水区”,既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必然会有磕磕绊绊甚至走错路的情况,对于少数玩忽职守、履职不力、软弱涣散的“躲事儿”干部,问责是确有必要,但是对于在工作中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党员干部,如果只是一味严苛问责,难免会让党员干部觉得“躺着中枪”还是“躲着儿好”,丧失干事信心和勇气,造成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的局面。辩证地来看,容错和纠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容错是前提,纠错是结果,容错和纠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出现在发展道路上的难点、堵点。上级督查组前往基层查找问题本无可厚非,但是上面下来督查者并不都具有基层经验,死板教条地拿着“放大镜”照本宣科的参考“标准答案”,记录对不上号的问题,忽略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本末倒置、舍本求末。把重点放在和基层一同商讨解决方案上,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给予干事容错氛围,让干部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突破创新,形成利民新举措、新做法、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