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白衣苍狗,不变的是初心,抓不住的是岁月。回想毕业后刚入职时,怀揣对新环境的憧憬,昂扬地踏入庐江这片土地。现实却是陷入不懂本地话、不识乡村路、不会写信息的困境。如今,参加工作已半年有余,200多个日夜使我逐渐感悟出破除基层困境的“三板斧”。
张开嘴多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此乃破除“不懂本地话”的“第一板斧”。俗话说,“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初到庐江,方言是一道难关。记得某次在记录一位大爷的姓名时,他说:“我叫王自‘凌’”。我随手写下,他打断道:“不对,是‘林’。”“哦,明白了。”我自信地再次写下。大爷笑着说:“小伙子,笔拿过来,我写给你看吧。”我立马递上笔,挠挠头,羞愧地看着大爷写出了“王自年”三个大字。我尴尬地笑了一下,心里告诫自己,不把方言学好,怎么能开展好工作。从那以后,我就常常用“蹩脚”的本地话和村干部、群众谈工作、聊家常。作为选调生,我们和群众交流不仅要面对面,更要心连心,要丢掉身上的书生气、官架子,多和群众讲乡土话、大白话,让群众放下防备,敞开心门,愿意“发牢骚”、提问题,这样才能听见最真实的声音,更好地为百姓办实事。
迈开腿多踩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此乃破除“不识乡村路”的“第二板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把乡村的情况摸实弄透,就必须走遍村路,“踏破铁鞋”。在一次走访脱贫户的工作中,因这户人家距离村部很远,而且途中分岔口较多,使我很难记住位置。同行的村干部看出了我的窘迫,提问道:“如果下次让你一个人来,你能记住路吗?”我笑了笑,说:“好像有点难度。”他故作神秘地说:“教你一招,现在打开手机定位,下次跟着导航自己走一遍就能记住了,哈哈。”“脚上沾泥,心中有路”,也许这就是辨识“万家路”的“秘籍”吧。作为基层选调生,我们要时常走进田间地头、走入村头巷尾,用脚步丈量广袤天地、用眼睛洞察民生民情、用心脑思索民意民忧,把百姓的每一件“枝叶小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如此才能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拿起笔多记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乃破除“不会写信息”的“第三板斧”。创作来源于生活,写好信息的关键在于留心细微之处、记录生活点滴。基层的天地广阔,生活多彩,为我们创造文章、撰写信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一名选调生,写好信息是一堂“必修课”。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好的素材,挖掘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记录并积累下美好的经历;另一方面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文章内容要真情流露、观点表达要新颖别致、文字描述要言简意赅。“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想写、敢写、勤写,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书写好基层这篇“大文章”。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引领新征程。基层的困惑需要在基层的奋斗中寻找答案,这个答案藏在群众的欢声笑语中、藏在泥土的淡淡清香中、藏在纸笔摩擦的沙沙声中……前路漫漫,唯有奋斗,让我们心怀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向着乡村振兴之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