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选调之路上奋勇前行,面对着新任务、迎接着新挑战,变的是日益强壮的体魄,不变的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一点一滴的付出、一丝一缕的关怀都让我清楚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幸福。
是白皙向黝黑的极速成长,磨炼出“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的担当臂膀。芒种悄然而至,麦子迎来了丰收时刻,太阳也日益毒辣了起来。以前总认为皮肤白皙才叫美,可是当看到在田间劳作的人们,紧实的肌肤在日光的映照下反射出同麦色一般的光芒,才惊觉,美是多样的。不能因为单一的审美而局限了思维,更不能因为这种局限而阻碍了前行的步伐。不厌其烦的疫苗接种让我心里的底气更足了,挨家挨户的排查走访让奔走的脚步更轻快了,挑战自我的工作内容让肩上担起的责任更重了,我的手、脸变黑了,但是为民服务的心更坚定了,这是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迈向成熟的勋章。“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皮肤黑了还会白回来,但是许多“应做未做”“想干未干”的事错过了也就没机会再弥补了,青年干部应当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自觉,珍惜在基层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精进业务能力、让人民获得美好生活上,拼尽全力也就不留遗憾。我相信,当再有熟人对我说“你变黑了”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也是一种美”。
是黑夜问白天的默默扎根,奔涌出“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的坚定信仰。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耳边回荡着收割机时断时续的轰鸣,秸秆禁烧工作开始了。这种“白加黑”的工作体验在基层并不罕见,我也渐渐习惯了与黑夜作伴,也正是在夜晚,体内的“水分”开始积蓄,脚下的“根系”开始生长。我想,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时,定也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他当时在想着什么呢?是“怎么尽快修好淤地坝”,是“怎么让沼气池顺利开火”,是“怎么让乡亲们经常吃上肉”,而这些都化作了一个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只有“自找苦吃”,才能砥砺思想,让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只有“自找苦吃”,才能坚定意志,让你的行动与民生福祉贴得更紧,得到老百姓的赞赏。青年干部要做一颗饱含激情、蓄力扎根的“好种子”,将“吃苦不怕苦、处难不畏难”“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传承、延续下去,在“沃土”里汲营养、在“烈日”下壮筋骨、在“风雨”中长才干。
是白纸添黑字的不竭思索,激荡起“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知行力量。工作笔记是我最密切的“朋友”,他既是我日常工作的倾听者,也是我行稳笔耕不辍之路的见证人。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之江新语》时,看到醍醐灌顶的话语总会如获至宝,摘抄后附上自己的思考感想,灵感也如溪水般流淌。“有字之书”要读,“无字之书”也要读,刚开始写文章时,成果得不到认可,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但当我与基层、与工作逐渐密不可分后,我才发现,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深耕细作的付出,所呈现的文字只会是空洞而抽象的。基层成了我新的老师,而工作笔记不仅仅是“记事本”,更是我密密麻麻的“错题集”,每天工作结束后的总结、思考、自省对我而言又是一堂崭新的课程,村干部教给了我打磨工作、亲近人民的方法,人民群众向我传授着这片土地上最原始也最精炼的农耕技巧和智慧法则,让我从一个“五谷不分”的“小学生”到现在看到庄稼也能侃侃而谈了。学习是一项终身的课题,在基层,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让所读的书、所走的路最终都化作脑中的筹谋和手中的力量,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