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煮酒,岁月渐稠。翻阅工作笔记,忽而发觉自己作为选调生来到基层已有半年之久,从初来的迷惘到当下的笃定,我发现我一直想明白的道理,其实就藏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里。
入户排查:“言语”比“文字”更鲜活
家里几口人?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残疾?是否患慢性病?收入来源是什么?生活主要开支在哪?房屋有没有漏水或开裂?饮水是否安全?是否改厕?……这些都是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需要了解的内容。刚到村的时候,户籍表里密密麻麻的名字,对于我来说只是文字,但入户排查的时候,我走进他们的家里,坐在板凳上,在普通话夹杂着方言的言语中,不单是统计排查表中的内容,也听他们闲聊张家长、李家短。他们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人,一提到某某某,我第一反应会是他和我交谈时的神态。村民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鲜活”,同样我在村民的脑海中也变得“鲜活”起来了,最早我姓“选”名“调生”,现在渐渐是“小李”。有“面对面”的态度,方有“心贴心”的温度。与群众多交谈,我们党员干部才会更容易及时发现群众反馈的愿望与合理诉求,从中把握群众工作的新动向,增强主动发现问题的“敏锐嗅觉”。
低保复核:“倾听”比“宣传”更有效
“各片做好低保复核工作,对所有低保对象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进行一次全面核查,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书记任务布置下来,我可犯了难:低保取消意味着原来拿到的钱现在拿不到了,该如何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呢?我在脑海中彩排了好几遍,想着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沟通,别人问这个我回什么、问那个我答什么。等我真正敲开门的时候,现实和预想的却完全不一样:村民一直在讲自家的情况,我都没什么说话的机会。但神奇的是,事情也这样解决了。后来我渐渐明白,他们其实也知道低保政策:低保不是用来买房买车,而是最低生活的保障。这时党员干部要做的不是讲大道理的“大喇叭”,而是接收“民声讯号”的“收音机”,听听他们的“诉苦”,理解低保被取消的心理落差。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怎么说,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让群众意见“上通”,使政策制度“下达”。
为民服务:“小事”比“大事”更要紧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为学生党员时,我常读这句话,成为一名选调生后,我常“做”这句话。在村委会大厅里,我帮疫情在家上网课的学生打印试卷,给办理材料的村民复印证件……在下村的时候,环卫工师傅问我工资什么时候发放,我当场联系村里财务姐姐给环卫工师傅明确答复;村民反映屋前下水道积水的问题,我反馈给书记,建议纳入中心村建设项目中……在做这些鸡毛蒜皮小事的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我眼前变得越发清晰、越发具体。其实群众工作无小事,一针一线都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一个业务的办理,一项政策的讲解,一次诉求的回应,都能真真正正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会实实在在地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谢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做细、做实,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千家万户的事也能变得有条不紊。
走近乡村,才能明白鸡毛蒜皮里藏着的生活悲欢,走进群众,才能理解家长里短中写着的人民冷暖。作为选调生,把自己“种”在基层,去融入,去感受,去成长,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