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1983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读细悟“人才九条”,应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将人才工作引、用、留做细做实,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潜力,为人才创新发展加足马力。
精心绘制“政策框架”,为人才认定“松绑”。“人才九条”中明确指出要“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就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消除偏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应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引进不能盲目进行,要弄清楚缺什么人才、引什么人才的关键问题,针对重点领域的重要岗位进行重点引进,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制订科学的人才认定标准和流程,坚持“破四唯”,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认定条件个性化、多维度。同时,针对部分地区的“人才饥渴”现象,应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深入探索“柔性引才”模式,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用心勾勒“评价线条”,为人才成长“搭桥”。对于人才不仅要引进和认定,更要培养和促进其发展。要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树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纠正各类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评价简单与“帽子”挂钩、人才工作成效直接与“帽子”衔接等问题,避免“人职不匹配”而引起的大材小用、高能低用、优才劣用的人才浪费现象。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建立人才容错纠错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者才尽其用。真正的人才,看重的是事业发展和价值创造,而不仅是优厚的薪资待遇,应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制订扶持成长计划,定期安排精细化课程和培训,为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打下基础。
细心填充“环境底色”,为人才服务“加码”。安居才能乐业,“留人”还须“留心”。反复精读“人才九条”,字里行间处处凝聚想人才之所想、解人才之所急、应人才之所盼的共情措施。环境对于人才来说,犹如水之于鱼,林之于鸟,良好的人才环境和贴心保障才能让人才“落地生根”。应注重提升人才对于地域的归属感、幸福感,从小事着笔,于微处用心,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精准对接人才诉求,简化办理流程,探索打造人才服务综合体,“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为人才提供“全周期”服务。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针对高层次人才开展个性化“一对一”服务,紧盯落户居留、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关键小事”,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厚植敬贤礼士的良好社会氛围,因地制宜,通过重点表扬、颁发证书、设置奖励等方式,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从而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