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解锁“一粒沙”中蕴藏的“发展密码”

湖南省衡南县柞市镇人民政府 陈吕典涵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福建东山:一粒沙里的海岛产业变迁》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东山从千百年前“沙进人退”到现如今人与沙“携手共进”的发展历程。“一粒沙”折射了东山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东山产业的转型发展。广大青年干部不妨从“治沙”“用沙”“护沙”中解锁“东山再起”的“民本”“地域”“绿色”密码,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解锁“治沙”中“枝叶关情”的“民本”密码,永葆“念兹在兹、民为邦本”的发展初心。过去的东山由于风沙之害,百业凋敝,有种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连生存都成了奢望。20世纪50年代,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立下“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铮铮誓言,踏上了斗沙治灾的征程,面对困难,他始终坚定“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的决心。通过夜以继日的观察与总结,他逐步掌握了木麻黄的种植技术要点,在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构筑起一道遍植木麻黄的“绿色长城”,成功阻挡了流沙进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也不例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广大青年干部要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放在首要位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视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着力在“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上下功夫,多谋民生之利、多纾民生之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变化、真切得到实惠。

  解锁“用沙”中“变废为宝”的“地域”密码,拓宽“就地取材、就势造景”的发展思路。由于土地贫瘠、良田紧缺,千百年来,东山百姓都以打渔为生。防沙治沙征程结束后,东山人民便开始思考,如何将“一无是处”的满地黄沙“变废为宝”,使其成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沙资源”。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的落地,让这一想法照进现实。背靠丰富的硅砂资源,如今的旗滨玻璃发展势头迅猛,年纳税额占东山地方财政收入的14.22%。中国地域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并非每个地区都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广大青年干部要切实扎根本地,立足本地基础,尊重本地原有风貌和自然肌理,通过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识别地域优势和短板,挖掘地域潜能,找准本地核心自然资源禀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布局,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解锁“护沙”中“开拓创新”的“绿色”密码,坚持“低碳节能、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在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东山也注意到了小岛发展的隐忧:天然硅砂是不可再生资源,仅靠资源开采加工如何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课题,近年来,东山开始了新的探索,逐步摆脱传统的资源依赖,正完成从“一粒沙”到一家玻璃企业,再到一个新能源产业的跨越,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常言道“靠山依山、靠水吃水”,但“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等一系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万不可取。因此,要通过不断探索,找到能够摆脱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构建高新科技、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实现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6-26 13:05 收藏 阅读人次:2491

初审:安可欣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