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绿树成荫,转眼又来到六月毕业季。一年前,以学生角色挥手告别母校的“生动画面”清晰重现;一年后,以选调生身份进入基层打拼的“故事情节”仍在续写。从学生到选调生,变的身份,不变的是求知修身、竿头直上的进取过程。一年来,在基层这个“新校园”里辗转的经历与启示,成为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
身入基层,是“初见乍惊欢”的亲切与新鲜。当同学们为了能够去往一线城市工作而奔波时,我常常想着找机会回家。如今,能够如愿回到家乡工作,是难得的幸运。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倒树村是我驻村任职的村庄。一条还未完成沥青铺设的国道,三幢小青瓦围成U形的村办公室,高低起伏的山体,鱼鸭共养的池塘,郁郁葱葱的果树……是我对倒树村的“初印象”。或许是因为出身农村的缘故,倒树村总是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新鲜感。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成员的介绍和描绘下,倒树村在我心中的轮廓渐渐清晰,初见的这份亲切与新鲜,也让我明白“责任”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
深入群众,是“久处亦怦然”的惊喜与坚定。基层干部与群众,犹如“鱼”与“水”。在村里工作,少不了和群众打交道。遭受高温天气时,干群合力巡山灭火;病毒席卷家乡时,干群齐心共同抗疫;邻里纠纷激起时,干群携手调理化解……过去一年,我以基层治理影片“配角”的身份,真切感受到来自老百姓的智慧和力量,深刻领悟到“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的意义。经济学中强调“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但与群众相处却不然。享受淳朴民风的濡染,增长解决问题的智慧,习得干事创业的技艺是来自与群众打交道的“惊喜”。越是与群众相处得久,越是“怦然心动”,心中便越是坚定,脚步便越是坚实。
声入人心,是“余生常相伴”的深悟与清醒。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站在服务群众最前沿的土地上,倾听百姓心声是守护好民心的出发点。在村工作时,村党支部书记说:“走访是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一定要多走多看,多问多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倾听民声,才能办好民生。走访时,家中小孩有没有读书困难,用水用电紧不紧张,种植的蔬菜瓜果好不好卖等等关乎老百姓物质与精神需求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这些“答案”是让我们与老百姓保持“心灵相通”,实现服务“常相伴”的“桥梁”,也是清醒地走实基层治理之路的“指南针”。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作为新时代选调生,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细微之处用真情、毫厘之处下功夫、方寸之间出实招,以点滴之力勇显基层“初心红”、绘就群众“幸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