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带来乡村巨变”。“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山环水绕,诗画人家,和美村庄,一幅崭新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光阴荏苒,20年美丽乡村“化蝶振翅”,“愿景”变成触手可及的“实景”。基层干部要读懂“千万工程”,推开“浙江之窗”,来一场“乡村环游”,在乡村热土“点绿成金”“赋能添彩”“逐梦远航”,讲好“乡村故事”,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从“养颜塑形”到“诗和远方”,推开“满眼生机转化钧”的“瞭望之窗”,讲好“绿水青山带笑颜”的乡村故事。浙江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专项整治,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将“绿色家底”变成“传家之宝”,走出一条“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基层干部要当好美丽乡村“设计师”和“美容师”,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将耕地保护、水土治理、植绿护绿、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下足实功夫,写好“绿色文章”,真正让广袤的乡村大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让“座座青山绿水绕、袅袅炊烟歌声扬”成为美丽乡村的“标配”,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稳定、更持久。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推开“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发展之窗”,讲好“满眼生机转化钧”的乡村故事。二十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省充分释放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国乡村发展进步汇聚了坚实底气。乡村振兴,富民为本;振兴之道,产业为先。做好新形势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基层党员干部要牢牢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航标”,从产业振兴这个“着力点”入手,多想“金点子”,多拓“新路子”,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主渠道”,让农民的“腰杆子”真正挺起来,“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夯实乡村振兴的牢固“地基”。
从“岁月静好”到“华丽蝶变”,推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服务之窗”,讲好“黄发垂髫俱欢颜”的乡村故事。二十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持续践行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千万工程”迸发出强大生命力。“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民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还较为突出,这些“急难愁盼”就是党员干部奋斗的目标。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要脱下“西装”换“农装”、脱下“皮鞋”穿“布鞋”、摘下“官帽”戴“草帽”,卷起裤脚跳下田,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以“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的责任感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党心与民心心心相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