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之间,我已走出校门参加工作近一年,驻村工作半年多了。回头望走过的路,有冒雨检查道路积水的忧心,有不厌其烦解释政策的耐心,也有见着雨润万物禾苗生长的喜悦时分,不知不觉之间我已经和这座江南小镇有了如此多的故事。
故事的序章是“种子”掉落在规划建设的土地上。去年8月选调生集中报到会召开,我来到了镇里的规建办,那时,我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安全生产大检查”,主要是走访镇里大大小小的建设工地,发现和排查安全隐患。起初,我对这项工作还有些不解,“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往工地上一杵能干啥?”后来,规建办主任发现了我的小心思。他笑着对我说:“叫你参与安全检查,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融入。学习‘安全生产是红线、是底线、是生命线’的底线思维,融入我们荡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因为,我们规建人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构筑,都源于对脚下土地的丈量。”从那一刻起,我便用心丈量着荡里的每一寸土地,渐渐地,扎根乡村振兴在种子,便在这片宜居宜业和美的土地上种了下来。如何在科创强镇、生态治镇、人文兴镇、民生暖镇建设中,把每片土地设计规划得更美好,成为了我心中一道常思常想的考题,这是我在荡里工作的思维启蒙。
故事的第一幕,是“幼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里成长。今年1月,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到村任职工作。一到乡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全村共有25个生产队,广大的村域范围里居住着本村及外来人口近万人。走队串户,没个几天下不来。熟悉驻村后,又添上一个关键字,那就是“多”:外来的新村民,周边的新工地,带来了社会治理矛盾“多”。驻村工作时间长了之后,又多出一个关键词“杂”:政策宣传、大病补助、家长里短、养鸡养鸭,村民的大事小事,样样都得管。这一件件听起来都是小事,但真正钻研进去干了工作,就能体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村里的书记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上:“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写好大文章,关键还是得从老百姓身边的一点点小事做起,小事做好了,乡村振兴的大事也就完成了。”如何善积“跬步”,以至“千里”,这是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实践思考。
故事的最新篇章,是“枝干”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越发粗壮。江南的小镇里,总是伴随着吴侬软语的“一波三折”,刚到村委会的那段日子,每到走访村民的时刻,我就成了个听不懂,不开口的“木桩子”,未曾料到语言成了我急需突破的一道关口。那时,“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帮助我走出了困境,通过拜村里的网格长为师,勇于开口,不怕说错,我快速点亮了“吴语”这项技能。随后开始积极参与村内的各项工作,通过入门入户的消防安全检查,我对本村的村情村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整理人居环境大调研工作资料,我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要性有了更切身地体会;通过参与化解村民的矛盾纠纷,更使我深厚了对乡村的感情。在乡村如此日复一日的工作里,我了解乡村的方式从过去“看”屏幕那头的新闻报道,变成了如今“走”田间地头的躬行实践。“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日升月落“黝黑”了皮肤,遇题解题“增长”了才干,这是我在乡村收获的成长。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声声寄语,继续做一棵向阳生长的“种子”,知行合一、常学常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村民更高品质生活、乡村更高效能治理、乡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