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余塅乡找准乡村治理发力点,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家乡建设,打通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桃亭、抗疫亭、歇脚亭在余塅乡应运而生,成为乡村善治的缩影。
柳桃亭:为“民”情怀——党员带头的直接体现
2022年6月,在余塅乡上源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公路旁,建起了一座亭。出资修建该亭的人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人,叫吴柳桃。谈及修建该亭的初衷,吴柳桃表示,只要自己还走得动,就要坚持为群众做些实事,哪怕是修建一个亭子,也能为过往的路人提供一个遮阳挡雨的场所。当地政府为了激励更多党员参与家乡建设,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为该亭取名——柳桃亭。“吴柳桃九十多岁了还在为家乡操心,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也要多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余塅乡上源村党员吴龙军说。
为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3年3月,余塅乡将该亭设为党性教育基地,进一步充实展陈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提升教育功能。截至目前,在此处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2次,参加人数110余人次。
抗疫亭:恋“家”情节——干群合力的真实写照
去年,余塅乡在与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的交界处设立了疫情防控卡点,由乡村干部在此轮流值守。一天深夜,突刮大风,干部值守的帐篷被大风掀翻,所幸没有人受伤。当地村民听闻消息,深感疫情防控条件艰苦,决定筹资在该处修建一座坚固的岗亭。在地方乡贤的发动下,当地爱心人士、在外创业人士慷慨解囊,筹集资金10余万元,用于支持家乡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地方乡贤积极动员村民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有效缓解了人手不足压力。筹款后没多久,抗疫亭便矗立在湘赣边界,成为“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真实写照。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余塅乡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断畅通群众参与地方建设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群众参与的引导机制,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与者”,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歇脚亭:扶“弱”情愫——村民自治的鲜活实践
在余塅乡,饭后散步是不少村民享受生活、打发时间的重要方式,三五好友沿着乡间小道谈天说地,在欢声笑语中缓解农活疲劳。可是,不少年纪较大的村民在“板凳会”上反映,有些路段没有歇脚的地方,散步途中想休息的话只能坐在杂草上,十分不便。面对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在村“两委”努力争取项目的同时,当地村民也积极发挥新时代主人翁精神,筹集资金3.5万元,在村民散步的道旁修建了一座歇脚亭。“之前看到咱们乡有人捐款修建了亭子,他们是我的榜样,我也要为家乡出出力。”歇脚亭主要出资人吴员佑说。
地方乡贤筹集资金3.4万元,增设路灯52盏;爱心人士公益助学,筹集资金5.26万元……为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基层自治的“神经末梢”,余塅乡积极探索“村事民办+民事村办”乡村治理模式,强化了基层自治,助推了乡村振兴。
近年来,余塅乡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汇聚社会多元主体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村民是主体。要引导村民不做‘台下看戏’的观众,而要成为‘台上表演’的演员。”余塅乡党委书记黄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