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中,有只小妖怪说它想离开“浪浪山”,离开它从小生活的山庄,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年,我在去“大城市”还是回“小乡村”的决策中辗转难眠,“自由”和“归属”各自“拉扯”着我,我像动画片中的小妖怪,想要安稳又害怕平庸,想迎挑战又害怕困难。挣扎多时,我终于下定决心,跨越千里回到“生我养我”的“浪浪山”,与它来了一场当时始料未及的双向奔赴。
家乡“消我迷茫”,做我坚强“后盾”,我报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毕业季就业形势严峻,我既焦急又迷茫,孔乙己的“长衫”在我身上反复“丈量”,沉甸甸的“现实”试图压弯我的“脖颈”,捧着一沓荣誉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我,该何去何从……“你报考选调生吧,我们一起回家”,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去年10月份,我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电话,告知我已被潜山录取,被分到梅城镇利民村锻炼,于此,我终于回到了“浪浪山”。没有体会到毕业就失业的黯然神伤,我的“浪浪山”在“生我养我”后,许我二次归属,成为我坚强的“后盾”。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说出的是便于上传下达的“本地话”,我看到的是便于开展工作的“家乡人”。很快,我就从大家口中的“那个选调生叫孙金瑛,还是个研究生”变成“这是小孙,我们家的人”。我体会到一种极致的幸福感,它源自于父老乡亲的亲切热情,也源自于我对大街小巷的轻车熟路。村书记带我上门开会、教我做防火防汛宣传、向我介绍村民基本情况与村集体经济收入、与我讲未来发展及投资方向等,让我对农村的印象更为直观,对百姓的生活更为了解,这些涵养了我“为民办事”的情怀。“叔叔阿姨们好,叫我小孙就行”“好的您先坐下说”,我打心眼里想跟村民成为朋友,做他们的倾听者与知心人。
家乡“扩我眼界”,做我解惑“良师”,我报之“足屡实地,真抓实干”的真心。起初,我以为农村就是田和地,每天处理的就是邻里纠纷这些琐事,站在现在往回看,我都能清楚的看到当时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原来基层这么忙,有环境整治、征地拆迁,有信访维稳、产业发展;原来基层这么累,有“湿衣湿裤”“灰头土脸’,有双休取消、夜班加班;原来基层这么大,有田地耕种、森林山场,有产业园区、生态农庄。每一桩大事小事都关乎群众“急难愁盼”,马虎不得;每一个疑难杂症都牵扯百姓“集体发展”,糊弄不得;每一件村情民况都涉及基层“乡村振兴”,大意不得。我常常问自己,担着“村书记助理”这个职位,我能做些什么?学校的专业课不是学术研究就是专业技能,没有任何一节课教我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幸运如我,遇见了一群愿意向下兼容的领导、热心指点迷津的同事,“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自此,我开始访问各大办公网站,熟悉办公软件,认真研究下发的政策文件,仔细揣摩上级的会议精神,协助村书记写材料报告,帮助村两委做党建工作,每次群众来访收集好意见和建议,注重入户走访直达一线。几经努力,我也逐渐学习到如何让实干“锤”敲得准、敲到位,慢慢“上手”了各项工作,并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家乡“提我站位”,做我并肩“战友”,我报之“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诚心。“读书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变得不再贫困”。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完美收官,乡村振兴工作正在火热进行时,既要产业大兴旺,又要风景美如画;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要“富口袋”,又要 “富脑袋”。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正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细笔勾勒”,随着驻村的深入,我越发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并不是“纸上谈兵”的承诺,一桩桩民生实事的办成让我见证了村里一点一滴的“大变化”,也让我想在办好民生实事中印证青春的价值。农村到处都是“荆棘事”,哪哪都有“矛盾窝”,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在直接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我知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错综复杂,但是我更懂得“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感恩心;“在其位,谋其职”“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心。我开始脚踏实地学习乡村生产、生活、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力图把“大事”做圆满,把“小事”做精细,把“难事”做稳妥。让背上多压点群众“担子”,脚下多沾点基层“泥土”,心里多装点百姓“冷暖”,眼里多看点发展“特色”,练就“假舟楫以绝江河”的担当本领,深挖“资源优势”,以真才实学服务基层,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