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囿于初心,我背起行囊,孤身一人踏足异乡,成为了一名江西省组选调生。过去的一年,春夏秋冬的季节轮替,我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从“入道”基层的“小白”再到“上道”成为一名驻村工作者,一名基层“新兵”正与莲塘村经历一段“相识、相见、相遇”美好时光,使命感、归属感、方向感和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
第一记:我和留守儿童的相识时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下村后,我和驻村工作队便立刻奔向莲塘小学开展实地调研,那也是我和全校8名学生的初次“邂逅相识”,犹记得当时他们一个个从教室窗台把小脑袋探出来望向我,从清澈的眼神中透露着一丝丝羞涩,那时的我脑海里只萌生出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好好帮帮他们。在那以后,我开始当上了他们的“张老师”,从带他们动手做物理化学小实验,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到向他们科普土壤学小知识,直接培养保护土壤的意识,再到教他们画红军战士的草鞋,间接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怀……一次次的活动过后,学生们愈加喜欢围坐在我的身旁,问问题、提疑虑、听故事,他们从初识时陌生腼腆变成如今的外向开朗,以星星之火,点亮微光,这正是我的驻村意义所在。“张老师,能让我看看你大学穿毕业服样子吗?我以后也想上大学!”那天,在给毕业班 4 名学生举行完毕业典礼后,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悄悄跑过来扯着我衣角说道。那时起,我开始在教学之余给他们讲我的故事,讲我的大学,讲村外的大千世界,也讲多样的人生选择……
第二记:我和脱贫群众的相见时光。岁月的痕迹总是让人那么禁不起回忆,一想到刚下村的我,时常面对听不懂“蹩脚”方言的“尴尬”局面,甚至有时还会把脱贫群众讲话的意思完全理解相反,其中的心路历程真可谓“一言难尽”。从那一刻起,我决心种下“放下包袱”的种子、施以“多学多听多走多思考”的沃土,最终适应基层“大世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开始定期不定期走访本村的5户脱贫群众,深入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生活状况,核查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耐心倾听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定期回访、田间走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做好防疫、防诈骗等科普宣传工作,主动当好脱贫群众的“及时雨”“知心人”“守护神”。“感谢你们给我提供的防火亭护林员岗位,我对这项工作很满意,这下子我不愁吃喝了!”每当得到脱贫群众认可,我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无限期待我接下来的驻村时光。广阔乡村虽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感”,却有着抚慰人心的“烟火气”。我们要常与脱贫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叙发展,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干出样子,让驻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三记:我和莲塘村庄的相遇时光。“我们村没有任何产业,缺少村集体创收来源。”在我第一天驻村时,村支书向我介绍道。转眼间,我来到莲塘村也近一年了,亲身经历着这个村里的“成长蝶变”。前些天,在我入户走访时,遇见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他突然感慨道:“小张啊,这些年村里确实是一天一个变化!”从曾经的泥泞小道、雨水横流的村庄到如今一条条“白改黑”道路直通农户家,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一幢幢老旧平房换上“新颜”,托起莲塘村民的“安居梦”、一块块撂荒地打造成了特色莲花池,让“一亩三分地”蜕变成村民的“创收之所”“致富之地”……可喜的是,过去的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以村集体水库为中心,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休闲垂钓等产业,为本村村民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每年预计获得约18万元的收入。散养于林间地头的生态鸡,自由追逐奔跑;圈养于养殖大棚里的大黄牛和小山羊,“哞哞”声与“咩咩”声相互交织,这一系列变化,就发生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是我这段驻村时光与莲塘村庄相遇的心路历程,让我对这个美丽乡村更加期待、愈发向往。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选调生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身处基层,我将怀着“执着偏向虎山行”的韧劲、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将青春与热血泼洒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幸奔赴基层,还有下一年,再下一年,一路向阳、心有所期,莲塘村永远是我心之向往、心有所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