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雨季。七月的雨,一遍又一遍地滋润着这个小村庄。在外开展驻村工作时,稍不注意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洗礼”,让我不由得地想起那句应景的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想来在这里扎根已快两年,体味了许多别样的“人间烟火”,重重过往萦绕心头,几多艰辛、几多曲折、几多酸楚,但更多的是成长与感激。
与城市的喧嚣不同,我所驻扎的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瓦房村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彼时刚走出“象牙塔”,一片丹心,年少懵懂,虽怀着满腔热忱,但由于生活环境的落差、饮食习惯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等问题,开展工作并不那么顺利,与群众相处总感觉有些隔阂,我的心中满是“伤痕”。在乡亲们看来,“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又是女同志,吃不了这山里的苦哩。”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意,在村干部的“传帮带”下,努力学土话、学民俗,探索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到村舍院坝话家常、到田间地头学耕作也成了“家常便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踏过泥泞的土路,爬上陡峭的山坡,甚至从一座山攀到另一座山,在一次次以真心换真情之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从起初害怕交流到渐渐与群众相融,我从此不再忐忑,不再彷徨。
走近乡村,贴近群众,才明白“鸡毛蒜皮”里藏着民生冷暖。普法强基、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户厕改革、森林防火,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都牵动着民生脉搏。“龚老师,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世界那么大,我想走出大山去看看!”“道路硬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期盼,现在路修好了,就像做梦一样……”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驻村工作队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青年选调生的优势,开展教育帮扶活动,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推动村组道路硬化,解决“出行难”问题;修建小组公厕,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发放土鸡苗,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等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基层天地广阔,是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大舞台,更是汲取精华、蜕变成长的宝贵机会。选调生扎根基层,就如同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稳,才能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吹日晒。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坚守,让我明白基层工作不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坐而论道”,只有脚踏实地办好每一桩民生实事,才能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
一粒麦子的成长,尚且离不开风雨的磨砺;好的人生,更需要在艰难困苦中淬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于我而言,扎根基层最大的苦并非环境之苦,更多的是初出茅庐的本领恐慌之苦,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质疑之苦,不被群众理解与配合之苦。
在属于我的这段“知青”岁月里,有无声的耕耘,有忙碌的印记,也有委屈和抱怨的苦楚,但我一路摸爬滚打,在“自找苦吃”中慢慢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香”,最终收获的是回味无穷的甘甜,就像雨露滋润土壤一般浸润心田,激励着我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走向坚定从容。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这是习近平同志七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如今也成了我最真实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