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加减乘除”法,以更深的调研力度、更实的调研形式、更好的调研成果和更严的调研整改,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在调研力度上善做“加法”,大力践行“知行合一”。“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调研力度不够,就发现不了问题,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奔着挖掘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把问题摸准,尤其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听真实声音、听多方意见,看具体情况、看直观现象,让矛盾“浮出水面”,让难题“跳出困局”,用“深”求“真”、用“深”探“实”,做到面对矛盾不绕道,碰到困难不回避,在责任面前不搪塞,单刀直入“戳痛处”,直言不讳指问题,不仅要让让问题“浮上来”,还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系统梳理、冷静比较分析、找准问题根源,将听取到的问题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结果看到原因,找准问题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拿出解决问题的“新钥匙”,让调研为解决问题服务。
在调研形式上勇做“减法”,及时避免“走马观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做好调研的基础是真实。如果看到的全是精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听到的都是“标准答案”,调研就会走形变味、脱离实际。要少一些听汇报、听安排、打招呼、走过场,多一些现场看、随机点、当面听、直接问。要端正思想观念,多采取“四不两直”式调研,直奔现场、直插一线,形式简单、方法自然。要少一些笔尖上、指尖上、舌尖上的形式调研,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身”入开展好蹲点调研、随机调研、问卷调研。要少一些“经典路线”“景点路线”,多一些基层一线调研,要到实际中去“摸活鱼”,到群众中去“拜老师”,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抛开“面子”,放下“架子”,一头扎进基层,一心融入群众,学会“蹲下去看蚂蚁”,以见微知著的眼力、抽丝剥茧的脑力,细心摸清复杂问题,潜心研究难解问题,让问题发现在一线、方案研究在一线、难题解决在一线、作风转变在一线,防止调研流于浅表、浅尝辄止,在调研中收获实效、收获民心。
在调研成果上多做“乘法”,真正强化“结果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决不能“一调了之”“一研了之”,让调查研究成为“空中阁楼”。要直奔问题去,归纳整理、梳理分析问题成因,科学谋划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要透过问题看本质,将研究分析的问题转化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让“调与研”紧密结合,力戒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真刀真枪解决好实际问题。要细化整改举措,对已经形成的举措、落实落地的行动及时进行“回头看”,依据效果和反馈适当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管用可行的对策、眼见为实的措施、人民满意的成效。要明确整改时限,对短期能整改的,发扬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动真碰硬,不推不拖,认真执行整改措施,对需长期坚持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要一抓到底,把扎实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典型经验、转化为决策参考,转化为制度文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让“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调研整改上敢做“除法”,有效破除“疑难杂症”。“行百里者半九十。”调查研究是开始,不是结束。要自觉克服“歇一歇脚、松一松劲”的情绪、打消“差不多”的心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急切、“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毅力、“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恒心紧盯问题不放松,在问题找准、原因找实的基础上,开好方治好病。要坚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调研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汇总,特别是对具有普遍性、制度性和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调研发现的问题,及时纳入检视问题整改清单,进行透彻研究,找准根源和症结,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出有效的破解措施,并形成格式统一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成果转化运用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实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要认真梳理清单、列出解决步骤、落实责任到人、规定完成时限,狠抓落实。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基层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时限、合力而为、督促跟进,推动各项问题“销号清零”“清仓见底”。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治标与治本并重,总结调研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使之成为破解难题、转变作风、推动发展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