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政者,正也”。政绩观直接反映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党性修养,是干部履职尽责、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深刻阐释了“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党员干部要扛起主责、抓好主业,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思想上见真章、行动上用真功、考核上动真格,走稳走实新时代赶考之路。
思想上见真章。现实中,极少数党员干部存在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等思想不纯不洁等现象。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热衷于在领导可视范围内抢镜头、出风头、争彩头;有的不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就上马大项目大工程,“短平快”式建盆景;还有的执念于“干点意思意思、干多没啥意思”,只做官不做事,混官场不到现场,遇到升迁就“出手”,面对群众就“出气”。细究起来,那些不切实际的瞎干、不讲科学的蛮干、不重方法的乱干,只会给地方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恪守为民情怀,真心实意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切从群众切身感受出发考虑问题、作出决策,决不能顶着“乌纱帽”,搅坏“一锅粥”。
行动上用真功。“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衡量政绩观的根本标准,在于创造的政绩是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取决于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要坚持不调研不决策,真调研真决策,经常到基层一线摸清情况、找准对策,切忌主观臆断、片面化、简单化。要敢钻“矛盾窝”、多办“棘手事”,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解决不彻底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松手。要兼顾“显功”和“潜绩”,既要看“眼前利”,也要查摆“慢性病”,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贪一时之功、不求一事之誉、不计一段之得,避免“剃头担子一头热”。
考核上动真格。科学精准的考核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指挥棒”,是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风向标。一方面,要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向,紧盯党中央强调的部署的、基层干部群众关切的、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坚持考人与考事、定性与定量、平时与评时相结合,既看党员群众、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也看出台的政策是否精准管用、推进的措施是否具体有效、发挥的作用是否可观可感,既注重量的增长,也突出质的提升,联系实际看、真刀真枪查、全面精准评,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另一方面,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成绩与单位等次、班子位次、干部名次直接挂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对考得好的、干得好的及时表彰评优,对不胜任的、不担当的及时进行调整,对符合容错条件的干部应容尽容、大胆地容,倒逼干部遵循科学规律办事、依据制度规范尽责、真抓实干推动发展,鲜明“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