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去年8月,我作为选调的“新芽”,离开学校来到这片土地已有一年有余。我曾在学生时期,课堂内的一次次的绘画写生中,醉心于乡村的山间绿水、碧海蓝天,乡村田野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于是,当我站在命运的分岔路口面对自己人生重要选择时候,没有深思熟虑,无需权衡利弊,只凭一腔热血,以及对乡村的迷恋,我坚定地选择来到基层,来到山村。带着未知与期待,开始了新的征程。八月的盛夏伴随着唧唧的知了声与风吹树梢的沙沙悄悄来到。转眼间,已往一年,我也在基层绘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
“第一幅”驻村报到,在“满腔热血”中奔赴基层一线。第一次来到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前阳镇新安村,感叹当今农村变化颇大,这里的村庄和我想象中的好像不太一样。不管是村内工业企业的兴旺,还是现代化村委大楼、宽阔道桥的建设,抑或是水塘整治绿植成荫等等,都让我对这群面容淳朴但浑身干劲的村干部还有广大村民刮目相看、由衷钦佩。原来新时代的农村已是这番光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多看看,同时心中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成员的介绍和描绘下,新安村在我心中的轮廓渐渐清晰,初见的这份亲切与新鲜,也让我明白“责任”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这些变化让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让我坚信乡村振兴的目标近在眼前,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他们的伟大事业中,在基层燃烧属于自己的青春之火。
“第二幅”迎接挑战,在“灰头土脸”中迈步丈量基层。“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鲁迅先生曾如此寄希望于青年人的青春活力。与基层工作初遇,我是年轻气盛的,浑身散发着使不完的干劲,但多年来一直身处校园,对外界是懵懂的,对社会是陌生的,对基层是无措的,作为一名“三门干部”不免面对错综复杂的基层情况,无从下手。我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并没有完全从学生状态转变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作为新人,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唯有重新进行学习和探索。在村工作期间,我成了陈书记形影不离的小跟班儿,遇到工作中不懂的问题,我就追在他后面不停地请教。很快,在陈书记的帮助和带领下,村里每一寸地,每一亩田,每一户人,在我的脑海里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有序,到最后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和一处处秀美的水田山地。伴随着朝阳和落日穿梭在田间地头,我与村民唠家常,在田里干农活,为群众解民忧。而我与村民的关系,也在这一来一往之间,走得更近了。而我也在群众心目中逐渐从一位“异乡客”变成了一名“自家人”。
“第三幅”勤思进学,在“磕磕碰碰”中收获成长感动。驻村以后,我深刻了解为什么说基层一线是“练兵场”“大熔炉”“大课堂”,新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源源不断”,每天都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你往前走。大学四年的知识储备与工作需求之间已经是“供需失衡”。对此,我决定端正心态、放下包袱、重新启航,我主动在共产党员网、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媒介查阅学习相关资料,尽己所能、全力以赴参与乡村振兴这个新任务。积极参与村部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文化宣讲等各种活动。也根据本村产业特色,积极撰写相关文化宣传稿件,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安,认识新安,来到新安。虽然起先也未能一帆风顺,因为对村内具体事宜的不了解,免不了度过一阵难熬的阵痛期,但我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放弃,不气馁。最终自己的稿件得到采纳,参与活动也顺利推展。让我充满了自豪感、归属感、成就感,当我在听到村民们说“有事儿就找小朱”时,心里满是欣慰。我知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深信只有勤思进学才能让自己以更好的状态为群众付出为百姓奉献,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基层一年,让我坚定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信念,根植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宗旨,更收获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担当。作为一名奔赴乡村驻扎基层的选调生,基层生活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自身理想的一次磨砺。这一切的起因源于我对绿水青山的迷恋,但当我真正来到这片土地,我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群众的期许与时代的召唤。我将执“理想”为笔,蘸“担当”以墨,在这宽阔无垠的基层大地上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