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民族复兴伟业呼唤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人才离不开发现和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组织部门使命在肩,当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夯基筑底增后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从把个人志愿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黄旭华,到被“东方红”响声影响一生的高凤林,一代代优秀人才怀揣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不懈奋斗,成功打造出中国的“硬实力”。新时代新形势下,培养人才就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必修课,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通过举办国情研修班、开展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借助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博物馆展示、“沉浸式”剧本体验等形式,生动活泼地讲好老一辈杰出人才爱国故事,讲清党的性质宗旨,引导广大人才自觉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激发报国情怀。
因材施教强个性。“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人而针治不同的穴位。育人如施灸,每个人都有所长和短板,要注重精准育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聚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县域需要,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订单式”“结对式”“云端式”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育苗工程、现代学徒工程、乡村达人工程等分类别分专业分领域培养人才。为青年人才提供以学为主、多元成长通道和进步台阶,将乡村振兴一线打造成大学生“实训基地”;为中端人才提供“物质+精神”激励,予以更多“向上拓展”空间;为高尖端复合型人才提供全球高端资源和交流平台,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铺路搭台促蜕变。好玉需琢,良才需磨。助力人才成长,需要全方位抱团协作,坚持为人才干事创业、一线建功铺路搭台,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搭建招引平台,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引导人才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搭建实践平台,持续推进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政用产学研”融合发展,将人才输送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精尖产业等一线锻炼。搭建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服务方案”,通过创新“一网通”服务手段,为人才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高效率、高标准,着力解决各类人才在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