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基层善治”夯实“大国之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考中充分发挥了开道引路、秉轴持钧的作用,成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中国名片。
近年来,虽然我国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但在一些地区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善、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等问题仍比较明显。要想让“党建因子”迸发新活力,就要以更有力的“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万千齿轮”。
常有“千里马”。充裕组织队伍,让人才成为基层组织的“标配”。业以才兴,功以才成。如何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队伍配强、选优、聚贤?这是将党建链连接治理链的关键一环。首先,治理工作要敢用善用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把治理工作作为年轻干部见之有物、感之具体的党课。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青年干部让“头雁”有了直冲云霄的鸿渐之翼,也是将来治理的主力军,要融入基层一线,在“真抓实干”中学方法。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应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养干部队伍,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忠诚之基,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重要环节,实施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开办赋能培训班,设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产业融合、城乡空间规划等课程,提升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能力。基层治理中的“千里马”神骏非凡、沐光而行,方能开辟新时代的壮阔山河。
常见“堂前燕”。树牢群众观点,让干部成为万千百姓的“常客”。先能善听。善治须达情,达情始近人。从“枫桥经验”中解锁“善治密码”的第一位,那便是变“坐堂等访”为“主动下访”,其初心和本义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各级党组织先要进“人墙”、拆“心墙”,才能同坐在一张椅子上,唠唠家常话、说说心里话、听听刺耳话。再能善道。闻而后能道,让宣讲“蹲”到群众中去,迎着问题去讲理论、讲政策,理论和政策才能有针对性地落下去。蹲点式宣讲也是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更多不同的声音中听取意见和建议,用自下而上的深调研,推动由上到下的好决策。后能共治。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政府部门和村社区组织应积极引导和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培养群众自治的能力,这也是推进“中国之治”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常寻“金孔雀”。探索治理模式,让创新成为基层善治的“春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转化,离不开创新、探索与学习。一是开拓治理场景。围绕基层党建增强基层数字化、信息化治理能力,打造智慧社区、智慧平台,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二是完善精细服务。在创新基层治理过程中,下沉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等,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同时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让互动平台的载体和角色都更加多元,治理更加坚实。三是汲取创新经验。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有了“新地图”,基层干部得学会做好“新导游”。基层是个“矛盾窝”,需要领导干部有“钻”的勇气,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以学促干。“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开端,带来的是各省市地区崭新的治理实践轨迹,更多好经验从基层的土地上“冒”出来,遍地开花,用“智理”应变局开新局创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