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评估成效要用事实说话,开门抓评估,让群众评价,确保评估客观真实。当前,第一批主题教育进入成效评估期,各级党组织自觉“开门纳谏”,将群众意见作为考核成效的“标尺”。开门抓评估,“开门”是前提,“开麦”是关键。要把“成绩单”摆在桌面,把“麦克风”对准群众,在群众的畅所欲言、七嘴八舌中,评准核实主题教育的“真成绩”。
干得行不行,群众评一评。主题教育有没有成效,群众最有发言权。相较于上级“评”、自己“评”,群众“评”是结果导向的评价,问题有没有解决、作风有没有转变,群众一用便知、一眼便晓。不少党组织把主题教育“阅卷室”大门敞开,主动请群众改卷、打分。但“开门”不等于“开麦”,邀群众“评”不等于群众“敢评”“愿评”“真评”。现实中,个别党组织还存在群众评价“走过场”的现象。比如,设置连篇累牍的标准化测评表,让群众在组织监视下评价,无意中抬高群众评价的“门槛”,群众读不懂、评不实。更有甚者,请党员干部当“托儿”,自导自演群众评价“剧目”,给自己刷好评、打高分。如此“闭麦”评价,不仅使评估掺了“水分”、加了“泡沫”,让主题教育成果失真、失实,而且挫伤了群众信任、损害了组织形象。
“开门”是为了“开言路”,主题教育要评得“实”,就要开八方之门、纳四海之言。各级党组织要在群众家门口“敞开门”,把“接待桌”设在活动室、公园里、楼宇中,群众进得来、方便来、组团来,才能随时看、随时议、随时评,群众评价的声音才会更多元、更真实。要“常开门”,不能在评估期“开门纳谏”、在平时“闭门造车”,只有“话筒”始终电量“满格”,群众评价的声音才会接续不断,主题教育才能在不断纠偏中“顶格”前行。既要“开门”,又要“开窗”,不断拓展采集民情民意的渠道,吸引青少年、新就业群体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估,放大信函、邮件、留言板、短视频里的民声“音量键”,做好线上互动与统计公示,营造良好的群众评议环境。
做好评估“后半篇文章”,群众才乐意“进门连麦发声”。如果只是请群众“评”,而不管评了什么,群众看不到“评”的变化、尝不到“评”的甜头,自然就失去了“评”的意愿。要强化“语音识别”,读懂群众的潜台词、话外音、微表情,不夸大表扬赞许、溢美之词,不过滤尖锐批评、刺耳之言,原汁原味地记录群众意见。坚持以评促建,聚焦民生热点,下功夫攻坚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让群众把“成效答卷”评为“幸福答卷”。唯有此,才能通过大门敞开、话筒打开,让群众评价,用事实说话,确保主题教育成效评得科学、评得真实,推动主题教育解决“真问题”、拿出“硬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