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小崔的“变身日记”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选调生 崔恒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就咱们在大学里学的这个专业,明明能去‘北上广深’高层次的公司就业,你说你干嘛非得去复杂又艰苦的基层呢?”近日在与昔日的大学舍友通电话时,他的一番话不禁让我陷入沉思。如果当初没有选择“选调生”这条路,今日的我是在为了考研而熬夜苦读还是在公司项目最前线摸爬滚打呢?

人生,没有如果。今日的“小崔”行走在山东枣庄棠棣峪村的路上、穿梭于百姓们的家中、奋斗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前沿,不知不觉已有一年有余。一年的驻村工作中,我坚定了信念、转变了身份、提升了本领、收获了幸福。在这里,我想将“学生小崔”到“基层小崔”的“变身日记”分享给大家。

“变身日记”故事一:“学生小崔”的初来乍到,让原本平静的棠棣峪村变得“议论纷纷”。2022年的7月28日下午,一位叫“小崔”的大学毕业生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棠棣峪村这个“陌生环境”。“你在我们村里就是来镀金的,肯定很快就会被调走”“年纪轻轻的能行吗?来干嘛的?”这是“小崔”刚到村的第一个月,听到村民们说的最多的话。起初,“小崔”心里还产生一种“畏惧感”,认为这个村子里“容不下他”,一时之间没有了任何工作思路,心中的热情也在村民们的“议论纷纷”中消磨。好在他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廉书记。廉书记是镇党委下派到棠棣峪村的党支部书记,任职已有三十余年,他向“小崔”讲述了棠棣峪村是如何从一个集体经济收入仅为两万余元的“穷山村”发展成为如今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村”的奋斗故事,也耐心地指导他与百姓们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如今,棠棣峪村的基本概况、发展规划,乡亲们的柴米油盐、桩桩件件在“小崔”的脑海中逐渐被刻画清晰,“小崔”也将更加坚定自己“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信念,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奋力前行、扬帆远航。

“变身日记”故事二:一句“小崔越来越像一个干部了”,让“小崔”完成从“学生伢子”到“基层干部”的“身份之变”。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小崔”作为棠棣峪村的“新人”,自然是要到百姓家中去深入了解“急难愁盼”的。在走访困难家庭时,村民苏奶奶说:“共产党好,国家好,以前啊我们一家人就靠家里的那点田地活着,收成好不好,吃得饱不饱老天爷说了算。现在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我们生活补贴,家里的小子们也有了新书包、新文具,更加热爱学习了。感谢党,感谢政府。”在听完苏奶奶的话后,“小崔”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即便留下自己的电话,并嘱咐苏奶奶保重身体,有时间会常来看看。共同前来的村“两委”成员李主任看到这个场景,笑着说:“没想到咱们的‘小崔助理’工作融入得这么快,越来越像一个干部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对于所有选调生来说,只有真正“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成为乡亲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

“变身日记”故事三:“为民服务不算苦,再难再累也幸福”,“小崔”在此刻终于从一副“生面孔”变为了“村里人”。2023年7月28日,“小崔”迎来了他的试用期满考核。这天一大早,村民代表们便纷纷来到村党支部活动室,接受镇党委派出的考察组针对“小崔”现实表现进行谈话。当问起“小崔”在村内的表现时,“小崔特别好”“工作积极认真”“一个特别懂礼貌的小伙子”成为村民代表们说得最多的话,尽管没有多么华丽的修饰词,但这却是对“小崔”开展驻村工作最大的肯定。一年的时间,“小崔”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变成事必躬行的“陆游”,也从一副初来乍到的“生面孔”变为了名副其实的“村里人”。“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广大选调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前进的鞭策,是我们奔走在乡村大道上极亮的“北斗星”。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小崔”将继续以“村里人”的姿态,从小事、实事、暖心事做起,将“青春之火种”播撒在基层大地上,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尝到生活的“甜头”。

新时代的选调生就好像初升之阳,即将跳脱出地平线耀眼万里炎黄,普照神州大地。二十三岁的“小崔”初来乍到,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扎根基层一线;二十四岁的“小崔”热情昂扬,秉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断加压奋进。

小崔的“变身日记”还未完结,与棠棣峪村的故事仍在继续……

发布人:奔跑在基层的小崔 发布时间:2023-8-8 17:24 收藏 阅读人次:3357

初审:安可欣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