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拧干调查研究“水分”需用“力”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政府 夏清怡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调查研究,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却满足于听听、看看、转转,搞起了作秀式、盆景式、打卡式调研,危害显而易见。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跑基层的脚力、访民情的嘴力、解难题的能力,以求真务实作风拧干调查研究“水分”。

增强跑基层的脚力,在“下得去”“走得多”中确保问题不“掺水”。从北京雨儿胡同的大杂院到江西于都潭头村的土坯房,从甘肃定西元古堆村的农家屋到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的国营新华林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实地调研,为全党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党员干部务必摒弃在纸上圈圈借问题、在车里转转找问题的形式主义,多用“铁脚板”去现场亲自察看。换草鞋、出深院,走乡间小路,进工厂车间,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在“沉浸式”调研中找“病灶”、挖“病根”。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不挑“软柿子”,专啃“硬骨头”,不下通知、不打招呼、不安排陪同,绕开“前院”和“盆景”,轻车简从地往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把情况摸实、问题找准,才能瞄准“靶心”、靶向施治,真正让调查研究发挥出实效。

练就访民情的嘴力,在“张得口”“聊得来”中确保调研不“划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政策的亲历者,是最了解实际情况,也是最先发现问题的人。开展调查研究,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及时掌握群众诉求,才能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解决问题的实际举措。需知群众很多真实的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想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就要保持磨破嘴皮子的密切联系,练好让群众卸下心防、放开手脚、掏出心窝的“嘴上功夫”。做到多敲百家门、多喝百家茶、多听百家事,用一口乡言俚语,同群众面对面坐、心贴心聊,在长板凳上拉近心理距离。要听进“鸡毛蒜皮”“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听得懂牢骚话、抱怨话、苦水话,从“百家话”中领悟真心话,在换位思考中理解群众情感,才能摸清群众的“心结”,把准政策的“堵点”。

提升解难题的能力,在“钻得深”“办得好”中确保成果不“注水”。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有的党员干部调研行程满满当当到处跑,调研报告洋洋洒洒几十页,解决办法却是“点到为止”“草草了事”,甚至把问题重新抛给基层,完全违背了调查研究的本义。应牢记不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就是形式主义,要不拒“绞尽脑汁、抓耳挠腮”的窘态,以“如鲠在喉、如坐针毡”的紧迫感,把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生命线”,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群众需求与期盼入手,将解决问题落实到具体事、具体人上,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见回音。要下足绣花功夫,细研“绣”法、精准施“针”,动态把握解题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改进策略、调整方法,积极探索问题最优解,做到线不打结、针不扎手,真正把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

发布人:圈圈圆圆圈圈 发布时间:2023-8-9 11:48 收藏 阅读人次:16468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