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调查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唯有在“长平快”三字上着力,解析“用户”“逻辑”“转化”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让调查研究一马平川。
要深入群众一线,从“家长里短”中描绘“用户画像”,让调查研究一马平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调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准确性源于群众的“画像”。现在基层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庞大,但是很多“隐性问题”不是靠“显性数据”问出来的,做好调查研究不能仅仅是“动动鼠标”“复制数据”,更需要结合“数据、田野、访谈”,从“电脑桌”走进“泥土里”,珍惜每次驻村帮扶、入户宣传、产业调研、返贫监测等工作机会,掌握与基层干部群众产生情感联系的方法,学会与群众交朋友,用“同喝一碗水、同吃一碗饭”与群众共情,方便的话也不要吝啬“微信二维码”。同时树立正确的调研观,学会多角度切入主题,不要仅限于“我问你答”,更要聊聊家常、看看居住环境、逛逛农村“四小园”,这样我们才能用基层的“一言一行,一砖一瓦,一瓢一饮”勾勒出充满“泥土味”的“用户画像”,让调查研究更加准确深入。
要善听“逆耳忠言”,在“持平之论”里找到“底层逻辑”,让调查研究一马平川。“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调查研究是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平衡资源倾斜角度、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不应受制于第一视觉性的思维方式,将重心放在“明星村”“迎检点”“示范户”,更要重视“声音平衡”,既要善于听赞扬的话,更重要的是善于听批评的话,“高低起伏”的声音对于基层共同体有着特殊意义。基层环境赋予声音以空间的维度,我们要深入“软弱涣散村”“重点难点村”“山区偏远村”等,对基层的建议、意见、批评、质疑、反对等声音进行“解码”,追求调查研究“高清晰度”。穿透声音掌握“底层逻辑”,围绕着底层逻辑展开思考,优化原有的第一性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找到“不同中的相同,变化中的不变”,用有限的时间将征地拆迁、重大项目、集体经济、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问题分类分级思考,让调查研究能够更加快速、通透和全面。
要注重立行立改,敢“快马一鞭”去实现“价值转化”,让调查研究一马平川。“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调查研究不仅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紧盯问题和方法的“双重时效性”,“快步”走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力克“等靠要”思想,对“干群关系”“矛盾纠纷”“设施建设”“农产品销路”这些能立即转化的调研成果,要“起而行之、立行立改”;对需长期推进的,要迅速压实层级责任,定期汇总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转化清单等跟踪落实情况,做到“挂图作战,照单抓药”。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快速响应”,从“快落实”“快转化”“快解决”中看见党员干部的“真作风”“真态度”“真行动”,将工作的“沟通闭环”转化为干群合力共推发展的“良性循环”,确保调查研究有“实效”更有“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