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首站来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力量,要执此“生态青绿”“文化青绿”和“经济青绿”,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绘就山水如画、万物盎然、业兴人和的美丽中国时代画卷。
执此“生态青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绘就“山泼黛、水挼蓝”的锦绣画卷。从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到“不毛之地”变“塞上江南”的毛乌素,再到三代人接力成就“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八步沙,生态环境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无数“护绿”前辈用几代人的躬耕不息、执着坚守,方才创造了新时代的一个个“绿色奇迹”。“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当好向“绿”而行的“守望者”,弘扬百折不挠、久久为功、团结奋进的“当代愚公”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严明生态责任、守好环境底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持“零容忍”姿态,协调各方力量、汇聚干群合力,在“一茬接着一茬干”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勾勒出“推窗见绿、抬头见景”的美丽中国实景图。
执此“文化青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绘就“鱼戏浪、鸟争鸣”的和谐画卷。中华民族历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并在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与自然相互交融、休戚与共,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的思想。人与自然本是一体两面的生命共同体,不论是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还是曾子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都是在告诫人类向自然索取时要有限度,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损害人类自己的利益。党员干部要当好逐“绿”而进的“倡导者”,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扛起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带头践行“两山”理论、引领“绿色”潮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保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长远眼光,在“与天地合其德”中尊重自然规律,在“与四时合其序”中严守生态法则,铺展出一幅“烟柳葱茏、鱼翔浅底、百鸟翩跹”的多彩生态画卷。
执此“经济青绿”,依绿转型、借绿生金,绘就“产业兴、收入增”的共富画卷。山峦叠翠、碧波万顷,孕育着勃勃生机,也蕴藏着无限商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不仅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更要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算好经济账、发展账,让群众看得见“奔头”、尝得到“甜头”,自发成为“绿水青山”的忠实拥护者。党员干部要当好因“绿”而兴的“引领者”,以“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答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题”。要找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统筹配置地理风貌、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观光旅游、生态康养、林果采摘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动能”、释放“绿色红利”,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走出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生态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