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加入先锋文汇写作交流群,大家写作的热情都很高,写作水平也不赖,但版面有限,只能精中选精、优中选优,一些朋友笑道,“今天‘丝糕’(死稿的谐音,意指没通过三审。笔者注)了,几天都没上稿了。”作者关注上稿的心情,犹如准妈妈对宝宝临产般的期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借凿子、斧头和绣花针为喻,浅谈如何写好文章,望抛砖引玉,与君共勉。
紧握“工匠凿”,不忘初心写文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应如“凿深井”,一点一点地往下“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给读者有益的启示、合理的建议,给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有的作者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为赋新词强说愁”,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把“剪刀”、几瓶“胶水”简单地复制粘贴,成了文字的“搬运工”,写毫无实际意义的文章。古人云:“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我们只有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的艰辛探索、不懈追求,不断学思践悟,方可“凿”出一口回味无穷的甘泉,让读者常学常新,受益终生。
再借“鲁班斧”,刀刃向内改文章。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无知而卖弄当然不好。但在学术研究上,弄斧必到班门。”资深老秘书谢亦森也曾说过,“班门弄斧,学而不厌;赶超班门,志在必得。”一些作者写完稿子后,特请高手斧正。如果稿子有不当之处,这一“斧”下去,稿子或“伤筋断骨”“伤筋动脉”,自己创作再辛苦,内心再伤心痛苦,也得放平心态、忍痛割爱、认真删改,切忌以曾经发表过的作品自居,以获得过的荣誉自以为是,心高气傲。请别人斧正后,自己要再“斧”一“斧”,把文中“枝枝蔓蔓”都削掉。鲁迅先生有一个写作“秘诀”,写完文章后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应该遵照这个“秘诀”,“删繁就简三秋树”,力求言简意丰、朴实通俗、浅显易懂,做到“短、实、新”。
三用“绣花针”,精雕细琢出文章。写文章要下一番“绣花针”的功夫,直到交稿之前都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力求精品。古人写了文章,很多是贴在墙上,来回地念诵,随时更易其文字,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佳话。毛主席在编写《毛泽东选集》的过程中,对于每一篇文章都仔细斟酌,对每一个字都非常慎重修改,甚至对于注解都非常认真推敲。“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要从立意到标题,从内容到提法,从框架到语言,都反复推敲、仔细打磨;对标点符号、字词句、修辞手法等细细检查,以“文经我手无差错”的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工匠的精神写好每一篇文章、修改好每一篇文章,相信功到自然成,这样离上稿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