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对开展好主题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评估成效要用事实说话,开门抓评估,让群众评价,确保评估客观真实。落实好这一重要要求,就要求真、求是、求实,真心实意为了群众,真情实感深入一线,真枪实弹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真诚敞开大门,邀请群众做“裁判”,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抓整改,确保问题整改抓到点子上、改出真效果。
立场“求真”,满怀真感情为了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估主题教育成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否得到有效解决,要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来一次检视,分析根源,对症下药,切实改出实效。”作为主题教育中的一项重点措施,整改落实既是责任书,更是民心账。整改的过程中,如果不接地气、避实就虚,认为“开会就是重视、发文就是落实”,导致问题一沓纸、整改一下子;或避难怕事、东拉西扯,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甚至自改自评、搞“自我麻醉”,拒群众“千里之外”,这些怪象乱象,都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最终群众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就不会“买账”,干群之间就会产生“裂缝”。事实证明,整改落实能不能出实效,问题有没有解决,解决了多少,是真“整”还是假改,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和评判权。要以真心换真情、以实意换满意,答应群众的事就要“说到做到”,承诺完成的目标要一着不让、只争朝夕,决不能留下一堆“烂摊子”,使群众要么急着跳,要么哭着闹。
调研“求是”,下足真功夫深入一线。“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开门搞教育,必须真开门、开大门,与群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融成一团,让基层的声音传得进,把群众的意见提上来,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解决问题、抓好整改工作。要沉到一线感知民意,重点围绕群众反映的住房、养老、就业等“难念的经”,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多下基层钻“矛盾窝”,研究“棘手事”,结合问卷分析、座谈交流、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把身子和脚步沉下去,把问题和建议拎出来,清楚地掌握群众的操心事有哪些、烦心处在哪里,切忌走过场、搞形式,陷入“过船效应”。要与群众共情交底,多听听群众怎么说、怎么想,多用群众的脸色检验工作的成色,从群众的牢骚话语和眉头紧锁中甄别好与差、校正优和劣,从群众关心的焦点、热议的难题中找到工作的方位、落实的方向、改进的抓手,谨防“剃头挑子一头热”。
整改“求实”,拿出真本事解决难题。“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检视整改成效,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整治是否到位。”整改既是明确要求,也是一门学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方面,要有“乱麻中找线头”的巧功,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突出个性问题立行立改、共性问题专项整治,尤其是对一些历史遗留、久治不愈的老大难问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老牛爬坡”的拼劲、“鼹鼠挖洞”的韧劲,项目化推进、清单式销号,不打太极、不留“坏账”,并及时提炼出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成果,确保承诺一条一条得到兑现,整改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有“竹筒里倒豆子”的坦诚,及时公示整改措施,实时亮出阶段性成效,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有异议,工作确实有偏差、落实有温差的,既要及时“返工”“回炉”,不见成效不撒手,也要刀刃向内、严实查摆自身存在的宗旨意识不牢和工作作风虚浮等问题,着力从思想根源上纠偏找差,真正使主题教育成为厚植为民情怀、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