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制定决策如果是造房子,调查研究就是“打地基”的过程。地基越牢固,房屋能建更高。调查研究做得越扎实,决策才会更加科学有效。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研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练好调查研究这门基本功,以“深、实、细、准、效”的调查研究成果谋事成事。如何练好调查研究这门基本功,避免形象神不似,关键则在于“点位”要找对。
着眼全局,找准“重心点”。智者,先谋定而后动。做好调查研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很关键。在科研领域,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必须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与背景梳理。在实践中,制定好“路线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前期谋划过程中,一方面,要掌握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在调研过程中,被基层干部带跑,被群众问倒。另一方面,调查研究不是套模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调研主题聚焦于基层面临的难点堵点。在开始深入调研现场之前,需要在“路线图”上标出关键点,串联起整个调查研究。
身入心至,摸清“发力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历史告诉我们,久居庙堂之上难以体察民间疾苦,作出的决策与工作部署往往与群众的呼声相背离。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从革命时期开始就养成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用调研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摸清工作改进的要点。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群众呼声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放大镜”,是衡量成效的“晴雨表”,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发力点”。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切实了解群众在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难言之隐,真实收集群众对于各项政策的满意度与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自身工作领域,逐步摸清卡在基层的痛点与难点。
凝势聚力,专攻“突破点”。调查研究的归宿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以问题解决的成效检验调研成果质量。好的调研报告不仅在于“把准脉”,以小见大,从家长里短中找到“小缺口”,顺藤摸瓜,找到隐藏在背后的“症结”。还在于“开对方”,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分析,寻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决策;更在于“有实效”,让调研成果具有可行性,并且能够落实到基层,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产生效果。广大党员干部在落实调研成果的过程中要追求“真”。通过创新思维,调研结合,形成一系列服务于决策与发展的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