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生:将“家常话”变为“解民需”的法宝

重庆市北碚区委组织部 谷嘉宝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家常话根植乡里又源于实践,常是几句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便可连接起邻里间的感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俗中显智、朴中蕴明的“短实新”话句,往往能点指方向、直打要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作为选调新生,我们要心连“万家灯火”,情系“柴米油盐”,苦练狠学“拉家常”功夫,将“家常话”变为“解民需”的法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群众同行者、知心人、好伙伴。

将“家常话”变为“察民情”的敲门砖。门槛易进,心坎难留,而能引起群众共鸣共振共情的“家常话”则是进入群众心坎的钥匙。讲得太高深,群众搞不懂;讲的太用力,群众不自然;讲得千篇一律,群众听着烦,自然不会掏出心窝子、打开话匣子。而聊几句家长里短、问几回柴米油盐,真正贴近生活,自然可得群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察得民之实难、民之真需、民之所念。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视察都会通过与老乡闲聊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住得怎么样、工作顺不顺利、家里人都在干什么这样简单又贴心的家常话,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与群众打成一片。作为选调新生,我们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了解群众喜好,把握基层动态,深寻“大街小巷”,走遍“千家万户”,零距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聊“柴米油盐”以细察基层真实面目,刨根问底全面知晓群众所需所想以主动针对性化解难题,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将“家常话”变为“施良策”的试金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拉家常恰是知悉群众心中政策好坏和政策是否贴合群众真、需、实、难的良方。通过群众生活状态与所聊所念,真切了解民情民意,把握政策实施广度、深度与可行性,同时与群众多商量,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凝聚基层智慧、升级基层方案,及时落实好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落实好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让公共服务更有效能和温度。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仍在擎画民生蓝图,重庆北碚“三村”书记共谋致富增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些都是将家常话“变为”良策的实证。作为选调新生,我们与群众拉家常要不求“艺术”、少讲“技术”,坚持把“大系统”拆分为“小行动”、把“深理论”转化成“通俗语”、将“文章论”解析为“家常话”,让群众听懂、弄清、愿做,同时要听听群众的“土方子”、问问工作的“金点子”,以“望、闻、问、切”的方式,用心用情倾听群众声音,合智合力制定利民良策。

将“家常话”变为“聚民心”的吸铁石。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充分履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因此党员干部应从心底破除“官民有别”“高高在上”的错误思想,行动上杜绝“作秀盆景”“浅尝辄止”的形式探访,言语上摒弃“照本宣科”“空话套话”的不正话风,要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群众,拜师人民,汲取群众话里句外的情感和智慧,让家常话充满生活气,让老百姓真正打开话匣、吐露真情。从格格不入到与老百姓融为一体的彻底改变,靠的是习近平七年来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吃同睡同聊同劳的毅力和诚心,回乡时满院乡亲的不舍泪珠便是习近平“身入”且“心到”知青岁月最好的成长礼物和鱼水见证。作为选调新生,我们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主动进村入户,从群众的视角、以泥土味和烟火气的话语和群众促膝谈心,以钉钉子精神把情况摸准摸透,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乡音俗语,针对性讲好群众最急迫、最关切的问题,让群众提振信心、接续前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能话“家常”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必修课。作为选调新生,我们要拜师基层、问需群众,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心用情做好利民之事、满足人民需求,将政策主张真正化为群众的充分认同、广泛支持和行动自觉,永怀“我将无我”之心,勇创“不负人民”之绩。

发布人:阿嘉 发布时间:2023-8-24 15:09 收藏 阅读人次:3553

初审:邱莫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