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牛”相比于“慢牛”来说,通常更为年轻,是刚刚进入体制内的新鲜血液,满怀一腔热血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干活主动,积极靠前,于是被贴上了“快牛”“好用”的标签。但这样的标签也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让领导们产生路径依赖。遇到需要报送的材料,就通通让那个“笔杆子”写,不分白天黑夜;遇到群众哭天抢地的上访,就通通让那个“勇敢者”火速救急,不论何时何地;遇到需要跑腿使力气的活儿,通通让腿脚勤快的人放下筷子去招呼,不论饭否。长此以往,这些能干的“快牛”角色被定型,多岗位锻炼成为空谈,最终在一个领域内筋疲力尽、积劳成疾,实在违背“培养全能型干部”的初衷。
与其扬鞭策“快牛”,不如鞭打“慢懒牛”。党中央历来重视对于年轻有为干部的培养,反对躺平主义,弘扬实干作风,但是“鞭打快牛”显然只是弘扬实干、锻造长板,却忽视了干部队伍的“短板”和整体竞争力。单位领导只是倚重一两位“老黄牛”同志,事无巨细、扬鞭劲催,实非贤明之举。毕竟“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厦”不是一两个“英雄”能独立支撑,一个社会机器的有效运转也不能只靠一两个“螺丝钉”。必须重视“谋事者得事、偷闲者得闲”的恶劣影响,不要让“快牛”意冷心寒、不堪重负,甚至把一些原本勤奋的“老黄牛”逼成偷奸耍滑的“老油条”。这就需要鞭及“慢懒牛”,强化作风建设,优化政治生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担当、不作为、撂挑子、钻空子的行为,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路”;要合理分工,做好人岗匹配工作,让基层干部各尽其能、各展其才,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营造公平公正的干事环境,管理者应该放开膀子、发掘人才,大胆试用,制定长久管用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单位人才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断代问题。
与其扬鞭策“快牛”,不如“喂饱”“喂足”“慰”快牛。现实中,很多“快牛”最终“自甘堕落”为“慢牛”,恰恰是因为自身的付出没有回报。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显然会失去一匹“千里马”。有学者认为,实现精准激励是从制度和方式方法上调动所有基层干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比如,可以制定差异化的荣誉制度,设置业务之星、服务之星、守护之星等荣誉。“业务之星”用于激励“快牛”追求卓越;“服务之星”用于激励“慢牛”在力所能及的岗位上发挥特长;“守护之星”用于激励“老黄牛”在本职工作上勤勤恳恳,以物质上的奖罚分明,避免“快牛”产生心理失衡和工作倦怠。当然,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勇于担当的人,建立一套容错机制,避免“快牛”陷入多做多错的“洗碗效应”,让能干者放开手脚干,没有后顾之忧。其实,警惕“鞭打快牛”产生的隐患,就是不断匡正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这个过程需要各级部门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持续发力,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火车在轨道上规范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