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接近尾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暑期是过去5年来旅游市场最热的暑期,预计6月至8月三个月国内旅游人数达18.54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8.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万亿元。对于乡村而言,如何把握旅游消费复苏的关键窗口期,抢占万亿级文旅消费市场蛋糕?这值得基层干部深思。
放大民俗之美,吸引游客注目。民俗是一种集体的记忆、区域的文化。民俗之美,足以令远方游子魂牵梦萦、异地游客纷至沓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风俗、风情、风味,将民族节日、非遗美食和传统演艺与乡村旅游合理“嫁接”,可以在推出本土特色文旅名片的同时,为游客制造更长的停留时间、更多的消费场景,极大丰富其消费体验。与此同时,文旅项目的成功孵化可以反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业发展。至于没资源、没特色的村庄该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缀满繁星的破晓天空、点点荧光的乡野稻田、临别黄昏的一抹斜阳同样可以视作生态资源,在正确的保护和开发下转变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力新要素。
动员民众参与,满足游客需求。今年上半年“淄博烧烤”、贵州“村BA”“村超”火爆全网,究其缘由,关键在于积极营造官方引导、全民参与、上下一心的浓厚好客氛围。无论是美食交流还是赛事活动、配套服务还是后期宣发,人人都是主角,没有看客。政府以支持、引导和保驾护航为主,更多地让民间力量、民间资本参与进来,进而夯实深厚的群众基础。全民为其发声和代言源于内心的喜欢和热爱,亦得益于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和认同,使得热点的扩散不止于“出圈”“破圈”,更在于“融圈”“扩圈”。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应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村民协商议事机制,逐步搭建“榕下说事”“屋场议事”等议事载体,对涉及旅游路径、开发模式等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协商,汇聚村民智慧、广泛凝聚共识,进一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民风建设,留住游客脚步。“人间总有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民风的塑造和形成,映照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游客暂时从常规生活中抽离出来踏上未知的旅途,不仅希望得到完备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更渴望在看山看水看风景中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风土,在心灵的释放中感叹: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走在街头巷尾,村民脸上洋溢的微笑,热诚的眼神传递着欢迎和友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汇聚成一股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让游客流连忘返。而淳朴民风的培育,需要我们坚持党建的引领作用,依托党员活动日、主题党日等方式将文明新风和移风易俗融入课堂,引导村民多打大算盘、算大账,主动投身美丽家园建设,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以“打扫好屋子再请客”的待客之道迎接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