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声”:我在村里学到的“三堂课”

四川省仪陇县组织部 王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自背上行囊奔赴基层的那一刻,就不再是那象牙塔里无忧无虑的青涩少年,而是肩上担着责任,心中载满使命的光荣的选调生。仍记得第一天到村报到的激动心情、忘不了第一次入户调研的寡言羞涩。三年的时光,是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是群众的包容和支持,让我坚守选调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点滴间收获成长。

  近期,全国各地选调生陆续到单位报到,迎来了自己的“开学季”,广大基层选调生要褪去“学生气”“书生气”,主动躬身入局“趁热打铁”立“炙热梦想”,上好驻村工作语言、思想、能力“三堂课”,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把自己雕琢成散发“泥土香”的基层人。

  第一堂课:学说“蹩脚方言”,上好“语言课”,从“外乡人”变成“村里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提到,习近平同志在延川农村插队时,过了“五关”的历练,“语言关”就是其中之一。不会讲方言,可能会无形中拉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许多选调生上岗前最担心的事。“言百姓话,抒百姓情,说百姓事儿”是选调生扎根基层的必修课。语言关是到村任职要面临的第一道坎。听得懂当本地话、吃得惯农家饭、进得了群众门,才能算得上真正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环境。要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学会听“群众的语言”,多使用“群众化语言”,用群众听得懂、易于接受的“白话”“土话”和他们打交道。要主动和村社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面对面与群众聊家常,用鲜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讲政策、做宣传,尽量挑最通俗、最明了的话去说。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白天蹲地头、晚上坐村头,走村入组,主动和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认亲戚、说心里话。

  第二堂课:丢掉“身份包袱”,上好“思想课”,从“大学生”变成“小学生”

  在别人眼里,“选调生”这个身份似乎自带光环,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后备干部人选,“储备领导”思想要不得,“高人一等”思想更是要不得。广大选调生要丢掉“身份包袱”、避免“高高在上”,衣衫浸汗、鞋裤沾泥才是“选调”应有之义。选调生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在乡村振兴上多思“金点子”,在村级管理上多想“好法子”,在党建引领上多出“妙招子”,积极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提升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战斗员”,根据村上的资源禀赋和干部性格特征,科学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立村产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当好基层治理的“协调员”,紧盯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主动摸清群众所急、所虑、所想、所盼,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

  第三堂课:正视“样样不行”,上好“能力课”,从“门外汉”成长为“多面手”

  选调生刚到村里,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刚开始遇到问题就很容易说不上话、答不上来,久而久之就导致难事打不开局面、急事拿不出办法,最终成为村内事务的“局外人”,驻村工作的“门外汉”。只有放低姿态、敞开胸怀、真抓实干,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群众学,才能成为上接“天线”懂政策、下接“地气”懂方言,“上网”能带货、“下田”能指导的复合型干部。要从熟悉村情民情入手,提前“备备课”“热热身”,熟悉掌握全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对新时期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做到信手拈来、了如指掌,做到“政策一口清、群众问不倒、问题难不住”。要用“脚力”丈量农田大地,“键对键”永远替代不了“面对面”,要多到村里走一走、多去产业看一看,收集村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用脚板跑出好点子,多下点笨功夫,多问几个为什么,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求”,努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自己成为对村情“知根知底”的“村里人”。
发布人:一叶落而知秋 发布时间:2023-8-31 09:09 收藏 阅读人次:2203

初审:安可欣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