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80,13,1 “数”说我的驻村故事

湖北省武汉市委党校选调生、武汉市新洲区四屋湾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田红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转眼间到了夏秋交替之际。去年此时,我满怀着热情与憧憬,从象牙塔走进小山村,成为了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四屋湾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又近秋日,如今的我已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一年的“老村民”了。80,13,1,这三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便是我这一年驻村时光的“注脚”,“数”说了我的驻村故事。

“80”公里山路:且将关山越

从村到市区的路有80公里,每每往返都要两个多小时车程。还记得第一次来村时,一路上,繁华的高楼逐渐消失,零星的房屋、葱郁的树木映入眼帘。这里有“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的宁静悠远,却也存在着信息闭塞、发展落后等诸多问题。我意识到,这80公里,不仅是交通路程上的距离,更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鸿沟。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选调生的身份从来不是一个光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驻村之“驻”字,不仅是“驻扎”的“驻”,更是“住下”的“住”,“帮助”的“助”。于是,我怀着“归零”心态,重新做回“小学生”,把村干部、村民当做自己的老师,把村湾巷道、乡间田野当做自己的课堂。在日复一日的奔走与忙碌中,我与四屋湾村相识、相知、相守,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只为越过这重重关山。

“13”个脱贫户:一个都不能少

我所在的村共有13个脱贫户,其中有90多岁独居在家的老人,也有年迈多病,相依为命的夫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全面胜利,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是一个也不能少!于是,我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帮扶,坚持不缺一户,不落一人。初来乍到不熟悉道路,我便在笔记本上标注村湾巷道和每户所处位置,画出“村民地图”;脱贫户信息繁杂,我便制作家庭档案,重新整合梳理信息,详细记录走访谈话,对村情民意逐渐了然于胸;方言土话听不懂,我便主动在茶余饭后同村民闲聊,渐渐能听懂大部分对话,有时候还能来几句“土言土语”。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在平淡却充满意义的工作中,我逐渐坚定了驻村“蹲苗”的意义。

“1”年时间: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回首过去,在村已满一年,展望未来,驻村时间也进入了一年倒计时。过去未去,一年的工作经历,虽悄然流逝,却早已转化成“养分”,让我在基层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未来已来,尽管已经闯过了一些“难关”、涉过了一些“险滩”,但乡村振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更要走稳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一年时间,变的是一名基层干部的成长,不变的是想要脚踏实地,为民奉献的矢志追求。“光阴可惜,譬诸逝水”,我将更加珍惜未来一年的时间,少一点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赤子心,在广袤基层大地上续写无悔青春。

发布人:不南不难 发布时间:2023-9-1 11:27 收藏 阅读人次:3746

初审:杰瑞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