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基层干部 “去机关化”要涵养“三心”

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峨山街道办事处 王宇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基层是年轻干部最好的“课堂”、最厚的“沃土”,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层干部作为新时代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发展主力军”,理应更有“乡土味”,更具“泥土气”,然而基层干部“机关化”倾向却一定程度上愈演愈烈,甚至逐渐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工作风气,极其短视且危险。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切需沉下身子找准工作落脚点,涵养“三心”以“去机关化”,真正做到扎根于基层、耕耘于基层、丰收于基层,在泪水与汗水中奏响“最基层 正青春”的“时代和弦”。

秉“至诚实心”细照笃行,当求细求真的“明白人”,去“敷衍塞责”的“机关化”。基层干部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肩负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然而有的基层干部接到上级工作通知后,为图省事、图方便,习惯当“甩手掌柜”,还没有理解该工作的意义和内涵,“翻烧饼”“粗加工”后就向下转发,导致该“传”的任务分解不细致,该“达”的需求通道不顺畅,久而久之就患上了“敷衍”病。究其“病因”,说到底就是思想认知不深、理论学习不实、思考谋划不精。“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基层干部要练就“钻学干”三字诀,通过系统、深入、扎实的学习,学懂弄通“为什么干”,精心谋划“该怎么干”,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任务的转化拆解,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坚决向形式主义“开刀”,向官僚主义“亮剑”,不摆“虚架子”,不当“二传手”,深研细思探本质,驰而不息抓落实,在认知与实践中不断提升政治和业务本领,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怀“滚烫初心”体恤民情,当虚怀若谷的“小学生”,去“脱离群众”的“机关化”。“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然而有的基层干部只热衷于坐在机关遥控指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之脑后”,久而久之就患上了“空调病”。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讲道,“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坚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心,主动带头跳出机关“舒适圈”,全力以赴迈出求知“泥腿子”,深入到田间地头、小区楼宇等基层一线,到群众生活的家中品一品“冷暖”,去群众劳作的地方问一问“收成”,就群众关切的问题听一听“牢骚”,在一次次“微服私访”中拜群众为师,汲取书本以外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找准群众满意的切入点,找到服务群众的“好法子”“金点子”,甘当为群众服务的“孺子牛”。

铸“独运匠心”蹲苗奋进,当勇挑重担的“实干家”,去“浅尝辄止”的“机关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反复强调广大党员要到基层锻炼,心贴群众。然而有的基层干部到村社总是疲于应付,打卡式“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如同从“大机关”到了“小机关”,久而久之就患上了“软骨病”。唯有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全力打通“信息孤岛”,调研报告才更接地气,调研成果才更具张力,区域发展才更有前景。基层干部要练就调研的“独门功夫”,做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亲临项目发展一线、乡村振兴一线、小区治理一线,独具匠心慧眼和实干精神,看项目进展、看产业振兴、看治理成效;看困难群众、看能人巧匠、看队伍建设。通过面对面沟通、肩并肩互动、心贴心交流的“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重大决策心里有底,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把调研成果转化成为干事创业和推动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布人:小轩 发布时间:2023-9-3 10:42 收藏 阅读人次:2213

初审:霄冰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