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用好“四面镜” 让调查研究“精准成像”

上海市松江区档案局 秦喆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近百年来,调查研究一直贯穿于党的具体工作之中。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掘、解决、总结问题的过程形成环环相扣的调研链条,不仅为党的新理论阐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为我们更好地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那么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如何能够做到调查研究的“精准成像”,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调”问题要用“平面镜”,照出“问题原像”,扎扎实实获得一手材料。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就像使用平面镜一样,将问题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找到问题的原像。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所倡导的科学工作方法。经过长达32天、行程超过700公里的考察,毛泽东同志对湖南五县农民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这篇报告凭借对农民运动内容和形势数据资料的高度还原和准确把握,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只有通过真实、客观、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来面貌,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要深入实地、广泛收集一手材料,确保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源。

“查”本质要用“显微镜”,找到“原因隐像”,真抓实干发掘问题本质。通过使用显微镜,我们可以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找到原因的隐像。廖俊波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带头深入贫困村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分类施策。黄文秀遍访贫困户,倾听乡亲们的心声,手绘“民情地图”,全面掌握贫困户的需求和困难,找到破解贫困的关键所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对问题的深度挖掘,既要“身入基层”,又要“心入基层”,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只有真抓实干,不断探求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难题要用“放大镜”,看见“服务实像”,见微知著写好分析报告。使用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见服务实像,也就是说能够看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一方面,要保持韧劲,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精准发力、注重实效,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分清主次,既要讲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又要讲重点论、以重点带动全局。在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和评估,深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撰写详尽的分析报告。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还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或决策支持。

“究”成果要用“望远镜”,映出“发展影像”,不留死角扫清前行障碍。通过望远镜,我们可以映出发展影像,看到问题解决之后的前景和发展趋势。习总书记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时指出,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全局观察,将问题与整个社会、行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确定问题的长远发展方向。只有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思考解决问题的未来,我们才能够做到研究的全面性和前瞻性。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科学的策略,通过在社会实践上的创新倒逼理论创新,保持党的理论发展与时俱进。

昂扬迈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我国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任务与要求、机遇与挑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用党在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科学真理把握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回应好人民之问、中国之问。在总结调查研究成果时,通过运用好这四面镜,在调查研究中实现精准成像,我们可以更好地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实际,以大兴调查研究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妙乐章。

发布人:秦二吉 发布时间:2023-9-6 11:34 收藏 阅读人次:3913

初审:高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