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品之一,深刻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员干部应当精读细读,从中汲取养分,以道义为师、以圣人为师、以人民为师,涵养忠诚之心、笃学之心和爱民之心,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完美答卷。
党员干部要以道义为师,涵养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忠诚之心”。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了为人师表者的三种职责,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传道”。“道”就是指道理、道义,是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方面内容,是人内心的信仰和大义所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愈又进一步指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道义和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自觉树立起铁肩担道义的勇毅精神,做到“有所必为”,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党员干部要以圣人为师,涵养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笃学之心”。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是文风和学风比较“败坏”的时期,也就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真实体现,“耻学于师”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反过来,古之圣人也就是孔子是如何做的?主动向贤不及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虚心求教。一边是耻于学、羞于问,一边是能下问、无常师,自然而然也导致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必然结果。“不懂就要问”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这也是获取知识和本领的最有效途径。党员干部要学会见贤思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要虚心向他人请教,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要养成虚怀若谷的“空杯”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的“技能包”,延伸自己的“经验条”,活到老学到老。
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师,涵养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爱民之心”。文中提到的另一类人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他们代表着最基层的百姓,可他们却是韩愈及其推崇的,因为他们“不耻相师”,也就是乐于学习本领、并且能够潜心求索,虽然出身不及,可是智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指手画脚的纨绔子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生活最久、感触最深、了解最多,是名副其实的“活宝藏”和“无字书”,党员干部要牢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主动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大兴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做“人民友”,不做“人民官”,勇于向群众中的能者智者求教、问策,从人民群众智慧中汲取推动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的良策,将解决问题的办法付诸为群众解民忧办实事的工作实际中,切实关注群众的“柴米油盐”,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