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挂职村是泽库。”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大脑是空白的,内心是平静的。“泽库……是哪里?”满头问号的我最先求助的是百度地图,泽库在山东威海的最南端,而当时的我正位于威海的最北端。“好远”,这是我对泽库的第一印象。
紧接着我疯狂流转于各大平台媒体,微博、抖音、知乎、小红书……我认为可能有人分享的地方都在搜索栏里打下了“泽库”,一顿操作下来,获取的信息并不多。或许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忐忑”,这是我对泽库的第二印象。
“泽库很不错的”,对面的科长突然出声,我抓住机会赶紧问询。“那边靠海,发展很不错,风景也好。”我当时应该是一脸“星星眼”状。“期待”,这是我对泽库的第三印象。
在忐忑与期待的拉扯之中,我决定,去看看泽库。
初见泽库:海边的蓝色风车小镇
从威海到泽库,走高速要一个半小时。来的路上,望着路边连绵的树发呆,只觉得文登的路又宽又直,直到“文登·泽库”的牌子迎面闯入我的视线,恍然回过神来。到泽库了。
沿着圣海路转弯过来,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小风车”在风中卖力的旋转,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驱车深入,一个个巨大的“大风车”发电机近在咫尺,我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一路惊叹。
泽库真的很美。可能是近海的缘故,大海把天空映衬得很蓝,海风把空气吹得很清新,静谧的小镇宛如世外桃源般矗立。泽库村是镇驻地村,离镇中心很近。顺着大路往下走,一排排红色的小屋子鳞次栉比,四色的分类垃圾桶排列整齐,路的尽头是满绿的山包,是超出我预想的环境。浪漫,静谧,让人流连,我开始期待未来的两年。
困难来袭:你们在说什么?
8月10日,满怀一腔热血来到了泽库。还没正式开展工作,就遇到了第一头“拦路虎”——方言。
用威海话说,我是“西部来子”。尽管读研期间已经在威海生活了三年,对威海方言依然是不甚了解,相信听过威海本地方言的外地人都能跟我产生共鸣。
第一次去村委跟两委班子成员见面,整个人高度紧绷,竖着耳朵,聚精会神,生怕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尽管如此,我依然发现,语言所产生的鸿沟是短时间内难以跨越的。为了避免听不懂的尴尬,我只能少说话,在沉默中努力尝试适应方言。
下乡第一天的感觉是挫败,满腔的热血被方言浇灭了一半。在后来的入户走访中我发现,语言的鸿沟不仅体现在我听不懂威海方言,村民也难以听懂普通话。语言成了我开展工作最大的难题。
不言放弃:方法总比困难多
“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托。我告诉自己,方法总比困难多,困难跨过去了是成长,跨不过去就一直是困难。我开始寻找方法尽快克服语言难关。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抓住一切机会分析总结威海方言的规律。我发现威海方言与普通话或者我老家的高密方言在许多东西的叫法上有相通性,但威海方言的语调和发音很特殊。例如,威海方言习惯把“j”发作“g”的音,习惯尾音用轻声,习惯用“三声”。
空闲时间就跟威海的朋友打电话,积累一些有特殊叫法的词语。后来我知道了,在威海话里,“玉米”叫“棒棒”,“花生”叫“落生”,“吃饭”叫“哈饭”,“抱怨”叫“唧唧”,“舒坦”叫“愉贴”……我不再觉得威海方言难,反而觉得学习的过程非常有趣。
来泽库一整个月了,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总有许多困难,但短短一个月,我已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泽库有句很美的话叫“想你的风吹到了泽库”,而我想说,“我在泽库迎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