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蟹肥菊黄,稻谷飘香,广袤乡村一派丰收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乡村振兴,当以人才为“笔”,在“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用力,让广大人才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绘就一幅幅村美人和的好“丰”景。
刚柔并济式“起笔”,构筑聚才汇智的“蓄水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城市相比,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受城市对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更为突出。破解乡村人才之“渴”,不仅需要刚性引进“千里马”,也要通过柔性聘用方式,扩大人才“朋友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制定人才需求专业目录,在考研考编、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出台政策礼包,通过集中引进、组织选派、定向招考、公开招聘等方式,将优秀人才聚集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按照“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原则,全面推行“双休日专家”模式、设立“特聘顾问”等,鼓励引导专家人才下沉一线,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内外兼修式“运笔”,厚植助才成长的“肥沃土”。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乡村振兴既要招引“洋博士”,也要善于就地取材,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和“乡创客”。坚持勤修“内功”,切准乡村发展“脉络”,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产业所需、发展所向、为我所用的农村实用人才。探索组建职业教育联盟,把职业教育送到“家门口”,构建校地合作育人新模式。善于借力“外脑”,建立以才育才的“师带徒”培养机制,充分整合县内外各类拔尖人才、柔性聘用人才资源,借助乡村人才驿站、乡村工匠之家等平台,畅通高层次人才与本土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帮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增强专业技能,破“土”飘香,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抱团取暖式“提笔”,搭建才尽其用的“大舞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当前,在人才使用方面,上级选派和引进聘用的专家人才、本地培育的乡土人才大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难以发挥整体联动、抱团取暖的放大效应。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整合“零散”人才资源,分领域组建“人才联盟”,常态化下沉田间地头、圈舍畜棚、工厂车间、休闲农庄等生产一线,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实行校地、院地协作的资源共享模式,依托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见习基地等平台,让产业“搭台”、 科技“擂鼓”、人才“唱戏”,吸引集聚更多专家人才下沉基层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双向奔赴式“收笔”,涵养近悦远来的“好生态”。引得进人才,用得好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落脚点放在“拴心留人”上,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注重事业留人,把人才链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赋予产业项目领衔专家更多自主权,真正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鼓励各类人才在乡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在注册登记、税收、用地、贷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坚持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深挖在外优秀人才“富矿”,吸引更多人才回流、项目回归、智力回乡、技术回援。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宣传、给予物质奖励,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构建“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