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有言: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望闻问切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手法,用于判断病情虚实,查明病因、剖析病理机制,进而给出解决方案。年轻干部入职基层,从学校到机关,从课堂到地头的巨大转变,让我们在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难免会感到不知所措、迷茫失落,形成了脚步“匆忙忙”,入职“心慌慌”的局面。如何破除“心慌”,迎来成长,在我看来唯有扎实肯干、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方可在乡村振兴中感悟青春“内涵”,走好广阔天地中的“漫漫成长路”,成长为基层治理的“老中医”。
“望”,沉身静心,深入田间观风貌,眼观六路察民情。“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基层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地方,田上野下就是乡村的“血肉筋络”,能反映基层最真实的“神态风貌”。基层是大舞台,一线是大熔炉,实践是大考场。年轻干部下基层,要端正心态,坚决杜绝“踩点式”走马观花,“盆景式”只看不问,“报喜式”探访政绩,“脱节式”回避落实,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脚步丈量大地,让鞋上沾满泥土,心怀爱农之情,将村情村貌熟记于心,真正了解群众需求和遇到的困难,扎实做好调查记录。“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行为准则,只有频繁、深入地靠近,才能看见广大基层群众的“脸色”“神态”,才知道政策落实的好不好,做到心中有数。
“闻”,开言广智,身体力行农家事,耳听八方闻民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工作做得行不行,职责履行得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基层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要想了解民情,就必须倾听建议“闻”呼声,才能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年轻干部要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告中感受“民声的力量”;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智慧中感受“建议的份量”。“怨声”和“骂声”,有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先声”。一方面,要做到身体力行,走出机关大院,亲身深入乡村基层,走到田间地头,走到车间工坊,走进农家小院,和老百姓谈心聊天,听一听群众对政务“知不知道”、对文件“了不了解”、对决策“认不认可”,清楚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及时传递群众的心声,争做“传话筒”,不做“消音器”。同时,也要将最新的政策第一时间反馈给群众,搭建好“回音壁”,让他们发声有回应、有期盼、有着落。
“问”,以民为师,不耻下问纳良方,刨根问底晓民意。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基层是一鼎“炼丹炉”,要想炼成“灵丹妙药”,就要俯下身到群众中去“问”计策。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上头一根针,下面千根线,基层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百姓千家万户的事,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是尊重民意的生动体现。入水问渔,入山问樵,年轻干部初来乍到,缺乏工作经验,想问题做事的思维方式还比较单一,更应该努力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集思广益,向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取取经”,劳不矜功,不耻下问,向群众学习,拜百姓为师,如此才能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添砖加瓦”。
“切”,一针见血,把准脉搏切结症,笃行实干暖民心。“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大道可成。”望闻问切诊疾情,八法调疗六脉通,基层是广博的热土,人民群众在其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生活便利;有人渴望环境舒适;有人向往文娱丰富。要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将“望”见的民情,听“闻”的民声和“问”到的民意有机串联起来,摸清“脉象”,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真用药、用真药”方可“药到病除”。通过反复的尝试检验,来逐步确定用什么“药品”、多少“剂量”、几个“疗程”,通过真干实干抢着干,才能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将政策扎根民心。这要求青年干部勤思考、常反省、善总结,处理群众工作时要灵活应对,坚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不断提高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练就“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本领。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基层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青年干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基层治理赋能发力,为乡村振兴装扮最靓丽的青春底色。